“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事实上,人生中很多习惯都是在童年养成的,尤其3-10岁,是性格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父母深知习惯的重要性,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艰难重重。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三个秘诀,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培养长期的好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秘诀一:
环境是好习惯的土壤 坚持好习惯,并不是仅仅靠意志力那么简单,环境的影响一直被小觑了。 社会学家戴维·哈尔彭曾经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地上散落了大量传单,那么人们把传单扔到地上的可能性就是地面干净情况下的8倍。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或不赞同乱扔传单,但当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时,他们也会选择随大流。 “地面干净”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它为坏习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其实很有效的心理阻力。 把这个例子放在家庭教育里看也很有启发性: 孩子不爱整理,桌上的东西常常杂乱无序,我们就尽量保证家庭的大环境整洁、干净,让孩子“不好意思”毁掉这种环境; 孩子沉迷手机时,我们帮他分散精力,带他去玩别的东西,让他想不起来手机这回事; 孩子贪吃零食,那么家中的零食尽量不要随处可见,收起来,增加孩子吃零食的难度,吃零食的行为会有效减少...... 这些坏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制造阻力,让坏习惯的滋生变得困难。秘诀二:
好习惯需要简单易行的开始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他刚带三年级班主任那会儿,特别想帮学生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这对很多孩子而言,很难坚持下去。 他想了一个办法,告诉孩子们:日记不限字数,一句话也可以。 孩子们一听,高兴坏了,毕竟这个要求太简单了,几乎不费气力就能轻松坚持下来。 时间久了,有的孩子发现一句话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天,他们开始越写越长,最重要的是,完全不觉得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充满痛苦和抗拒的。 令人惊喜的是,即使到了四年级的时候,还有不少的孩子在坚持写日记。

秘诀三:
让孩子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好处
如果问大家,最想让孩子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什么? 那么放学回家主动写作业,一定榜上有名。 有这样一张照片曾在家长群里疯传:

我们再看看一些急性子家长是怎么做的:孩子一放学,家长跟在后面又催又吼,孩子越磨蹭,家长催得越狠。 渐渐地,孩子潜意识里就把放学后写作业和痛苦画上了等号,当他觉得写作业是痛苦的,他就会越来越抵触。 其实,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不需要总是挥舞棍棒,而是跟孩子明确事情的积极后果,用有目的性的指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要让孩子意识到:好习惯不会限制自由,反而会创造自由。 比如,你想让孩子按时起床,可以说:“宝贝,如果你现在起床,就可以吃到街口那家你最爱的小馄饨啦!” 比如,你想让孩子出门不磨蹭,你可以说:“如果我们现在穿鞋出门,去游乐园不用排长长的队伍,可以多玩一会儿碰碰车了!” 这种表达比直接的威胁、催促要好太多,它能让孩子意识到: 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事情,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好处”是家长赞赏的艺术。 比如家务,孩子一般很难从这种劳动中体会到什么愉悦的感觉。 有位家长曾经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读初三的儿子给她做早餐的照片,儿子平时没有做家务的习惯,这天心血来潮给妈妈做了个三明治,让妈妈感动了许久。 这条朋友圈被儿子看到,变成了一种“变相的鼓舞”,他看到妈妈这么开心,体会到了为家人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做早餐的次数也变多了起来。 心理层面的“奖励”,孩子是很受用的。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在往好习惯上靠近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比如“这次不用妈妈提醒就做好了!”“玩具收拾得真整齐”“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 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积极的反馈越多,越是能强化这一行为。 说了这么多方法,最后提醒大家,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任何“速成班”。 我们只能趁着孩子小,有很强的可塑性,密切关注并引导,督促孩子坚持下去,未来才能受到好习惯带来的种种滋养。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