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
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
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
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西摩尼得斯《德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戈拉 | B.苏格拉底 |
C.梭伦 | D.但丁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
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
C.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普及 |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 |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由此可以看出:( )
A.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
D.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评价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这里的“新的科学思想”是指( )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
B.揭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
C.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
D.提出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
托马斯·赫胥黎说:“我是达尔文的斗犬,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必要!……我正磨利我的牙爪,以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文中“这一高贵的著作”指的是( )
A.《物种起源》 | B.《人类的起源》 |
C.《纯粹理性批判》 | D.《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19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20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电脑 手机 | B.报纸 收音机 |
C.热狗 麦当劳 | D.汽车 电影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
B.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
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
C.细胞学说的提出 |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请问这位当选者是( )
A.钱学森 | B.袁隆平 |
C.杨利伟 | D.马寅初 |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
A.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
B.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
C.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 D.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
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
B.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 B.毕加索 |
C.贝多芬 | D.巴尔扎克 |
用音乐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用不同流派表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
B.民族乐派:柴科夫斯基《天鹅湖》 |
C.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 |
D.现代主义音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装置
材料四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请回答:
(1)材料一、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工厂的特点,并归纳瓦特蒸汽机问世的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请回答:
(1)五四运动以前,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争”中形成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它分别形成什么主要成果?
(3)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怎样的阐述?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西欧从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思想、科技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材料二 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至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一个半世纪里。同样工业革命在16和17世纪就能找到影子,但18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在19世纪,这些革命的世界性影响才被充分地感觉到。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力和人力;铁路、汽车、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电力取代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能源等。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中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并概括这些发明发生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欧洲领先优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