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到2015年的总出货量有望达到246万台的水平,同时销售额将突破3.2亿美元。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
C.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D.经济建设根本目的是促进文化发展 |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是所有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共同信仰。2013年春节期间,央视陆续推出了“回家”系列公益广告片,包括《爸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春节回家》等,呼吁每个人都“别爱得太迟,常回家看看”。不少网友评价这些广告看得让人“心酸泪奔”。据初步估算,央视春节前后一个月播出公益广告的时段价值将超过2亿元。材料主要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下列语句中,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是( )
①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一个大瀑布,美国人一看:哎哟!这个瀑布的力量真大,可以发很多电!印度人见了说:“啊!神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人一看说:“真是太美了!”由此可见( )
①不同种族的人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
②不同国家的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③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④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受特定文化因素的制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微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 |
B.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C.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
D.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
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 )
①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珠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中华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各具特色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作为“百戏之祖”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木偶戏和皮影戏,2013年7月,为期10天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目展演在山东东营举办。之所以重视传承和发展木偶戏和皮影戏,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④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中国红歌会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那样以流行和时尚为主,而是流行与经典崇高的结合,独树一帜地创新了弘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形式。这主要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文化创新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选择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创新既要扎根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他的历史巨作《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外国观众看了之后都为之震撼。 材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4年8月是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五周年。这一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人们更加认清( )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B.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
C.汉字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D.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生的想念。……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回来,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一坛坛不是老兵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栏目组对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两岸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④团结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网络大V谣翻网络的现象。净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做网络中的智者。“谣翻网络”现象折射出( )
①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眼力有待提高
②公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应得到满足
③远离网络拒绝谣言是当务之急
④对网络文化环境整治要长抓不懈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
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
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大雨》系列微电影是融合了时代元素的主旋律作品,依据北京2012年“7•21”大雨中真实感人事迹创作。它描写了在自然灾害面前,北京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互助,共抗灾难的感人故事,演绎了那个特殊的日子里充满了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难忘片段,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团结互助、共抗灾害的感人故事。承载主流价值的微电影可以( )
①通过有限的篇幅传播厚德理念
②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观念
③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④展现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
A.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B.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D.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
2014年2月12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媒体正式发布。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因为( )
①它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④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同学们在讨论下面漫画《熟视无睹》的寓意时有下列不同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广大公民中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
B.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C.加强对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
D.增强广大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在生活中要相互关爱、善于沟通 |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通过橱窗、画廊、显示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文明礼仪、师生精神风貌,弘扬学校文化。同时,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之中。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烙印着时代与民族特色的、既具有古风古貌又有本土特质的古村落古建筑,由于“保护性”开发遭到破坏而导致衰落甚至消失。专家指出,传统民居等古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瑰宝,并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于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背后所隐藏的那些说不完的故事。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让古建筑背后那些所隐藏的故事”“一直说下去”。
材料一:夏日早晨,云南香格里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藏族姑娘卓玛正在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腊肉的时节。(《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材料二:烤炉上滋滋作响的肉夹馍饼,大铁锅里翻腾滚动的芋头炖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透明若纸的金华火腿,《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乡愁纪录片。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食材,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引起了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当前“低碳经济,绿色生活”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不少同学认为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各种“选秀”、情感类节目充斥网络和荧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中学生要真正地健康成长,享有“绿色生活”,首先必须拥有“绿色的灵魂”。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拥有“绿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