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三 / 高考冲刺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调研试卷(一模)历史试卷

2021-09-29    40    1569   

从体裁角度,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帕特农神庙 D.炎黄传说

英文单词“paper”是从“papyrus”(纸草)演变而来。纸草曾被历史上某早期文明地区的居民制作成为书写材料,该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夏王朝存在的史料是

A.《国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中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记载的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传》记载“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三字经》中对应历史时段在

A.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
C.公元前3——公元1世纪
D.公元3——公元1世纪

梭伦曾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梭伦所保护的“双方”是

A.公民与贵族 B.平民与公民
C.贵族与平民 D.公民与外邦人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清赵翼对某时期政制之变时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符合赵翼评论的历史时期是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明显属于前者的是

A.汉武帝内朝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代文官体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王与教皇之间 B.贵族与贵族之间
C.领主与农奴之间 D.贵族与市民之间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文献是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文献不能为所研究内容提供依据的是

A.《史记》——春秋的社会经济
B.《资治通鉴》——西周的礼乐制度
C.《历史》——希波战争的情景
D.《荷马史诗》——古代希腊的早期社会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欧洲“从迷信的、自我约束的社会,慢慢演变出自由开放的心态”这段文字最适合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美国独立战争 D.英国“光荣革命”

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句话体现的实质是

A.提倡三权分立 B.主张民主共和
C.鼓吹社会契约 D.反对专制暴政

“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约的束缚必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因此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许可,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马基雅维利 B.霍布斯
C.孟德斯鸠 D.卢梭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体现的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认为“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带来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款
C.德国矿产资源丰富 D.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688年和1831年英国各部门的收入分布情况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农林渔牧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年
1930
990
560
250
1831年
7950
11710
5900
2200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议会改革
C.圈地运动                     D.海外殖民

下列有关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及其影响的组合,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工厂的发展
B.史蒂芬逊的机车——水上交通的发展
C.电动机的发明——汽车成为交通工具
D.内燃机的发明——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下图中十九世纪中期开辟③处为通商口岸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这里的“去年之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在

A.中共一大召开以后 B.国民革命失败以后
C.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D.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

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工厂制度的形成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殖民体系的形成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十月革命从政权的更替来说是

A.苏俄取代了沙俄
B.苏维埃取代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联取代了沙俄
D.苏联取代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下列《凡尔赛和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B.将德占山东转交给日本
C.取消德国的义务兵役制 D.规定德国的赔款数额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正式成立了国家组织“COMMONWEALTHCOUNTRIES”,这一国家组织的形成实质上反映了

A.英国的殖民地遍及世界 B.英国仍是殖民宗主国
C.英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D.英国巩固了强国地位

导致20世纪中期徳日法西斯上台的外部因素是

A.国内市场的狭小 B.工业资源的匮乏
C.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D.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下列国际文件中,中国政府没有签字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 ②《联合国家宣言》 ③《大西洋宪章》 ④《开罗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罗马法具备了严格的法律强制性
B.罗马法的推行有助于打破地方割据
C.罗马法巩固了帝国对地方的控制
D.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历史学家评论拿破仑政权时指出:“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拿破仑以君权统治维护大革命成果
B.拿破仑帝国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
C.拿破仑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内涵
D.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是法国历史的倒退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在下图反映罗斯福新政的漫画中,罗斯福被描绘成了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了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这一漫画的主旨是

A.山姆大叔的病情很严重很难医治好
B.新政扩大了罗斯福总统的行政权力
C.新政的有效实施得益于行政权的强化
D.新政使国会失去了对总统的牵制作用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材料反映的主要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外生产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D.当时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最佳理解是

A.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加以仿制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中国学习技艺且以购买为主 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日本史家眼中的中国历史”

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气贺泽保规教授是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曾经任日本“唐史研究会”会长,他的这本隋唐史中有些看法颇为新颖。
“为何隋唐王朝会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究其原因正是在于胡族与汉族的问题,即隋唐王朝乃是胡汉两族融合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不同的民族之间一旦结成了平等关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国力就会增强,文化就会提高,进而才会影响至东亚诸国,正是由于隋唐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隋唐建立起来的制度、佛教、儒学、文学等文化等各个方面广泛地传播到周边地区,(A)正是因为吸收了隋唐的先进文化,从成功地实现了当时的“现代化”,即建立起了古代的国家。”
——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问题:
(1)日本史学家认为隋唐影响力之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作者认为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材料中(A)中填入合适的国家名称并以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欧洲人视野中的世界
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16-17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的形状。


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请判断这两幅世界地图,哪一幅出现的更晚?
(2)比较两幅世界地图,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哪些显著变化?
(3)根据所学,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上述的变化?

上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材料一: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从甲午战争到1913年,中国民用工业有了明显发展。据统计,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新式工矿企业达549家。
材料四:1914年到1919年间,中国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2650台,1920年达到4310台。……面粉业从1914年至1919年新增64家,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99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大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的特点。
(2)结合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谈谈民族工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

法治之路
追求法治的历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近代以来,法律不仅有效地把革命斗争的成果巩固下来,同时法律的制订与完善也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调节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请以近代开始至二战前的英美历史为例,叙述西方世界追求以法治国的历程。

西学的争论
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即将来临,回顾这段历史,仍然让人感受到这场运动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和心灵启迪,它不仅唤醒了一代人,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栽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自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酪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腆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物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文明者,社会之生产物也。社会之发生文明,犹土地之发生草木,历史视界其草木之种类,常随土地之性质而别。西洋文明与吾国文明之差异,即由于西洋社会与吾国社会之差异。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牵就的。这两样孰好孰歹,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不必议论;但或是仍旧用中国的老法子,或是改用西洋的新法子,这个国是,不可不首先决定。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自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什么大权政治,什么天神,什么圣王,都应该抛弃。若觉得神权君权为无上治术,那共和立宪,便不值一文。又如相信世间万事有神灵主宰,那西洋科学,便根本破坏,一无足取。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问题:
(1)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在20世纪之初出现这样一场大论战?
(3)你如何看待两人关于西学的争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