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一 / 期末考试

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2021-08-19    33    26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省许多文物古迹受损,纪念古代伟大
水利专家的“二王庙”倒塌严重。“二王庙”纪念的是

A.大禹父子 B.李冰父子 C.李冰与郑国 D.诸葛亮与刘备

下列图片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
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 B.统治者好大喜功
C.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交通条件的限制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基于这种认识,洋务派着手

A.创办军用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创办近代海军 D.创办新式学校

清末考取状元,但未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张謇 B.梁启超 C.李鸿章 D.荣德生

“抗日战争胜利了,民族工业为何却陷入绝境了呢?”下图所反映的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的原因之一是

A.美国对华经济侵略与掠夺加剧
B.官僚资本摧残、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增捐加税,通货膨胀
D.民族工业原料昂贵,产品滞销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的供应 B.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C.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供应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山东的有:①日照 ② 青岛 ③烟台  ④威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全面整顿推动经济回升
C.文革对经济的影响不大 D.中央领导对文革的抵制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会议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 下列他所收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在《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等,出现这些标准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的解放
C.西学东渐局面的加深 D.妇女完全摆脱了夫权束缚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③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④服饰改革顺应社会变革的步伐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观察下列两幅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观动机源于

A.图①的信息 B.图②的信息
C.图①②的信息 D.以上都不对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飞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采用的先进科技成果有:
①蒸汽机的改进 ②内燃机的发明 ③炼钢技术的突破 ④石油的广泛运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 “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①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 ②有助于缓和劳资矛盾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④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图表

图表内容中反映出国有化程度高的行业和国家分别是

A.电站联邦德国日本 B.航空运输法国加拿大
C.邮政英国法国 D.铁路运输美国英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

A.俄国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 B.苏俄面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
C.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D.苏联面临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

右图人物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了改革,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革的失败是由于

A.运用“看不见的手”调整经济
B.未能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C.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D.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发生这种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欧洲联盟的形成,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过程是

A.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结合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6分)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
响的犬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
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              
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
观因素。(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
材料三

材料四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共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转折”的基本含义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老人”所画的“圈”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阅读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一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标志?
(2)图二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何种趋势?
(3)你对图三这种现象是否认同?说明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