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M、N两点关于对角线AC对称,若DM=1,则tan∠ADN= .
如图,已知直线l1∥l2∥l3∥l4,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sinα= .
在Rt△ABC中,∠C=90°,AC=2,BC=1,则tanB= ,sinA= .
如图,角α的顶点为O,它的一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另一边OA上有一点P(3,4),则sinα= .
在Rt△ABC中,∠C=90°,AB=5,AC=4,则sinA的值为 .
在Rt△ABC中,∠C=90°,AB=5,BC=4,则cosA= .
在△ABC中,∠C=90°,AC=3,AB=5,则cosB= .
如图,点E(0,3),O(0,0),C(4,0)在⊙A上,BE是⊙A上的一条弦.则cos∠OBE= .
如图,在△ABC中,AB=10,AC=6,BC=8,⊙O为△ABC的内切圆,点D是斜边AB的中点,则tan∠ODA= .
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边AD上一点,BE=BC.如果AB=3,BC=5,那么sin∠DCE= .
如图,已知tanα=,如果F(4,y)是射线OA上的点,那么F点的坐标是 .
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已知CD=3,AC=4,则sinB的值是 .
在正方形网格中,∠AOB的位置如图所示,则tan∠AOB的值为 .
如图,三角形在方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tanα的值等于 .
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H,AC=10,CD=12,那么sin∠ABD的值是 .
已知sinα=2m﹣3,且α为锐角,则m的取值范围 .
如图,△ABC的顶点都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则sin∠ABC等于 .
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T是圆上的两点,且AT平分∠BAD,过点T作AD延长线的垂线PQ,垂足为C.若⊙O的半径为2,TC=,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若菱形的周长为24cm,它的面积为18cm2,那么它的最小角的正弦值为 .
已知△ABC中,AC=4,BC=3,AB=5,则cosA= .
如图①,ABCD是一张正方形纸片,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沿过点D的折痕将A角翻折,使得点A落在EF上(如图②),折痕交AE于点G,那么∠ADG等于 度.
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D,使AD=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
(1)求证:DF=BE;
(2)若CF=2,CE=.求tan∠ADF.
如图,在Rt△ABC中,∠C=90°,AC=BC=6,点D为AC中点,点E为边AB上一动点,点F为射线BC上一动点,且∠FDE=90°.
(1)当DF∥AB时,连接EF,求∠DEF的余切值;
(2)当点F在线段BC上时,设AE=x,B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3)连接CE,若△CDE为等腰三角形,求BF的长.
如图,二次函数y=ax2+bx(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相交于点A,B,已知点A的坐标为(1,4),点B在第三象限内,且△AOB的面积为3(O为坐标原点).
①求实数k的值;
②求二次函数y=ax2+bx(a>0)的解析式;
③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D,E点为线段OD上的动点(与O,D不能重合),过E点作EF∥OB交BD于F,连接BE,设OE的长为m,△BEF的面积为S,求S于m的函数关系式;
④在③的基础上,试说明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S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E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如图,抛物线y=﹣x2+px+q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CB=90°,又tan∠CAO﹣tan∠CBO=2.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M、N两点,以MN为直径的圆恰好与x轴相切,求此圆的半径长.
已知抛物线y=ax2﹣2ax+c﹣1的顶点在直线y=﹣上,与x轴相交于B(α,0)、C(β,0)两点,其中α<β,且α2+β2=10.
(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这个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P,H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过H作HK∥PB,交PC于K,连接PH,记线段BH的长为t,△PHK的面积为S,试将S表示成t的函数;
(3)求S的最大值,以及S取最大值时过H、K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
已知⊙O过点D(4,3),点H与点D关于x轴对称,过H作⊙O的切线交x轴于点A.
(1)求sin∠HAO的值;
(2)如图,设⊙O与x轴正半轴交点为P,点E、F是线段OP上的动点(与点P不重合),连接并延长DE、DF交⊙O于点B、C,直线BC交x轴于点G,若△DEF是以EF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试探索sin∠CGO的大小怎样变化,请说明理由.
直线分别与x,y轴交点为C,A,BC=AC,AE平分∠CAO,OD平分∠AOC交AE于点D,连接BD交y轴于点F,点P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匀速运动,速度为5单位/秒,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匀速运动,速度为5单位/秒,设点P,Q的运动时间为t秒.
(1)求线段BE的长.
(2)若△PEQ的面积为S,在点P,Q的运动过程中,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如图,直线和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B、C,点A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2)动点M从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向点C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运动t秒时,△MON的面积为S.
①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②设点M在线段OB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如图,等腰Rt△ABC,AC=BC,以斜边AB中点O为圆心作⊙O与AC边相切于点D,交AB于点E,连接DE.
(1)求证:BC为⊙O的切线;
(2)求tan∠CDE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