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一 / 专题竞赛

期中备考总动员高一历史模拟提升】2

2021-09-13    27    1436   

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在公元1000—1500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中国在这一时期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           ②四大发明传播海外
③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         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
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
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原创】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各项中能促进商业发展的是(    )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日中为市的规定   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表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
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原创】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原创】仔细观察下图中关于英国人均GDP的增长指数“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的四个选项中分析合理的选项是(   )

A.工业发展是英国增长的动力
B.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C.英国国民生产总值领先世界
D.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

下表为英国一百支棉纱价格变化表(单位:先令/镑)

1786
1790
1800
1807
1830
38
30
9.5
6.75
3

 
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B.工业革命的促进
C.纺织业中聚集了大量人口            D.城镇化加快发展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工业革命推动贸易自由化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反映出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社会分工

读图,判断英国两个时期投资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加剧 B.圈地运动的需要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对外贸易的扩大

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美国学者路易斯·哈克写道:“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 B.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 D.拉开发展新经济的帷幕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形成由运河、公路、铁路构成的便捷畅通交通运输网,罗伯特·富尔顿、史蒂芬孙为此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这表明美国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前提是

A.内战结束 B.科技进步
C.市场扩大 D.管理创新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家庭结构的变动 D.女权运动的发展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以下各项最能够体现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的是

A.“工商食官、政府垄断” B.“精耕细作、家庭经营”
C.“铁犁牛耕、以农为本” D.“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非常兴盛 B.土地兼并的现象比较普遍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代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2008年8月29届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有澳大利亚、美国等14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他们参加奥运会最不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

A.汽船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下列属于的是

A.电力工业 B.钢铁工业
C.制造业 D.棉纺织业

下图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C.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D.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南京晨光机器厂前身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宁局”。新中国成立后,企业为寻求发展几经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南京解放,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金陵机器制造局),更名华东军械总厂。1953年,与307厂合并组建南京晨光机器厂。1965年1月,晨光机器厂由隶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航天工业部。从此,工厂结束了制造常规武器的历史,开始从事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古老的“宁局”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机械工业志》
材料二   1993年是我厂(晨光机器厂)近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军品产值仅占当年产值的13%,比上年下降了24%。……为了使1993年不因军品任务锐减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工厂确定了“巩固发展老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的方针。……公司生产的艺术制像产品,蜚声海内外,承制了举世瞩目的“香港天坛大佛”、高88米的无锡“灵山大佛”、高108米的海南“三面观音”等,产品并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最大的青铜艺术品研制生产基地”。
——梁文浩《适应市场需求 不断开发新产品》
1996年,南京晨光机器厂作为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晨光”由工厂改制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实行资产重组,组建了南京晨光航天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15日,“航天晨光”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陈孟荦《“晨光”改制与改革》
材料三    随着企业的发展,秦淮河畔“宁局”原址的英式工业建筑群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晨光逐步移师江宁开发区。2007年,由南京晨光集团和秦淮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园区……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价值。
——王彦辉《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新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三中概括晨光机器厂发展中几次战略调整。
(2)运用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以政府、市场对晨光机器厂企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