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三 / 专题竞赛

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3(江苏卷)

2021-09-13    25    168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丞相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下列图片与之相对应的是(      )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从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月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 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
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 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李鸿章——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B.魏源——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
C.梁启超——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D.孙中山——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与老婆的一段对话,他老婆说:“搭帮共产党,好不容易分了几丘田,还没有作热,又要归公了。”他说:“这不叫归公,这叫入社。我问你,我们单干了一世,发财没有?还不是年年是个现路子,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这段话最有可能是什么时期的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C.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十七八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处在“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
①海外市场的形成  ②世界工厂的地位  ③圈地运动的推进  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表所列内容为西方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B.打着人文主义旗帜,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
C.以理性主义为武器,批判专制,追求民主
D.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进一步挑战宗教

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    。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及时行乐
C.民主与科学 D.上帝和法律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其中精巧的“设计”包括(    )
①分权制衡  ②总统由选民选举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内阁对议会负责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面对1929年“大萧条”各个国家、各个学派为了挽救危机都提出了新的理论,其中凯恩斯学派为此提出的观点是

A.自由放任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发展“新经济”

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达尔文进化论学说最直接的“革命”意义在于

A.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B.进一步否定了教会权威
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促进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聚首北京雁栖湖畔,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即《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对此纲领分析正确的是

A.《北京纲领》对各成员国具有强制性
B.《北京纲领》对各成员国不具有强制性
C.《北京纲领》是一种法律协定
D.《北京纲领》是各成员国谈判的产物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绘画特点的是(     )

【原创】世界上国家众多,其政治文明亦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
——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五   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2)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材料三中“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的含义?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
(6)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   (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者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苏联服装成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 (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
——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材料三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3)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