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一 / 期中考试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021-08-19    40    1489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③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④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   

A.隋唐时期 B.明清时期
C.鸦片战争后 D.甲午战争后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北洋海军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 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 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份申请专利数变化图。它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③重视专利保护       ④已取得“世界工厂”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34年,中国银行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股票市场的紊乱

称谓的变化能反映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后期

在17、18世纪,荷兰与英国相继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因素是

A.进行海盗式的劫掠 B.最先开始殖民扩张
C.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 D.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最终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航线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①大西洋     ②印度洋      ③太平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                            

A.扩张与掠夺 B.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贸易与投资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南京条约》中的巨额赔款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
B.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了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
D.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了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早,自然经济解体得快
C.沿海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A.初步发展 B.较快发展 C.短暂春天 D.日益萎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A.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受西方资本主义刺激而产生
C.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D.由民族资本家创办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是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稳定政局,与美国争霸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D.政权易手,调整对外政策

下列哪一项内容不属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私有制 D.允许自由贸易

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措施的相同点是: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C.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在面临空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人民资本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趋向是

A.资本社会化 B.人民民主化 C.国家福利化 D.企业国有化

"经营者革命"主要是指

A.企业经营者改造生产技术
B.企业所有权易手
C.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经营管理
D.企业经营者改革管理制度

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B.实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C.得到美国国会的支持 D.得到美国人民的拥护

“福利国家”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B.扩大了社会消费
C.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效果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经济政策 ④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海关统计,1914年到 1918年……中国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两)

材料四: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六: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到咱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化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位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侍而不恐,吾将何述以善后?”
——《中国近代史纲》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10分)
(3)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依据材料六,归纳1922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有怎样的认识?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阀、润滑剂和调节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中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材料二:美国政府支出(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比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些措施体现了社会保障弱势群体?这些措施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吗?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各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