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地理 / 高一 / 期末考试

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2021-09-04    33    1039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人口增长模式最能代表现代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构成,右下图示意该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

A.从业比例最大的是工业 B.从业比例最大的是餐饮业
C.主要向省外流动 D.主要向国外流动

关于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能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B.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不足
C.有利于缓解迁出地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D.阻碍了迁出地经济发展

中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庞大,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外来移民人数多 D.人口基数大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 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10亿以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7亿以内

 
表中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约16亿人 B.10亿以内
C.8~9亿人 D.7亿以内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下列关于城市商业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
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
D.在交通干线上都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气候特征
C.地域文化 D.地形特点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一般情况下,大型购物中心应布局在

A.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低的地区 B.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的地区
C.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低的地区 D.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高的地区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等级越高的城市,城市

A.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B.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C.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D.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后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大城市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A.将大城市的资金、技术分散到中小城市
B.减少或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
C.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提高城市用地效率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C,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下列地区中,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 D.青藏高原

我国南方地区盛产柑桔,北方地区盛产苹果。其原因主要是

A.地形条件的差异 B.政策导向的影响
C.水热条件的差异 D.饮食习惯的影响

我国北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目的是

A.增加降水量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日照时数 D.改善热量条件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近年来,上海市郊鲜花种植业的规模和品种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外省市甚至国外的花卉也进入了上海。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B.水热条件的改变
C.市场需求的增加 D.土地价格的上涨

下图为某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不包括

A.机械化水平高 B.接近市场
C.地势平坦开阔 D.地广人稀

某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 C.劳动力 D.科技

葡萄酒用新鲜葡萄酿造而成。影响葡萄酒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科技

不同的工业部门生产特点不同,工业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同,把接近消费市场作为主导区位因素的工厂是

A.水产品加工厂 B.飞机制造厂
C.炼铝厂 D.瓶装饮料厂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这些企业在这里集聚的目的是

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能

读“甲、乙两类工业生产成本构成示意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甲类工业生产成本比例最大的是

A.原料运费 B.产品运费
C.工资投入 D.科技投入

按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划分,乙类工厂
代表的工业区位类型是

A.原料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市场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总体而言,与海运相比,铁路运输的优势是

A.运量大 B.运费低
C.造价低 D.速度快

高铁客运专线运营,体现了交通运输发展方向的

A.大型化 B.高速化
C.单一化 D.综合化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速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行。贵广高铁全长861.7公里,其中桥梁210公里,隧道456公里。其桥隧比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关于聚落空间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城市规划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与所处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B.华北平原的乡村一般规模较小
C.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D.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城市空间形态往往形成同心圆状

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初现矛盾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刀耕火种 B.竭泽而渔
C.毁林开荒 D.定期休渔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把永久冻土层融化,为植树造林提供水分
B.建立沿线防护栏,禁止野生动物穿越铁路
C.随车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D.沿线大力垦荒种地,为游客提供土特产

(14分)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通常按年龄把人口划分为少年人口(0-14岁)、青壮年人口(15-64岁)和老年人口( 65岁以上)。说出我国1982-2010年少年人口、青壮年人口、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2)比较1982年我国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推断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12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简要说明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2)简要说明印度适合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3)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的中心,每年有大量的棉纱、棉布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简述孟买成为棉纺织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

读环渤海地区图文资料,完成(1)~(3)题。
环渤海地区由濒临渤海的京、津、冀、辽和鲁五省市组成,该地区依托丰富的石油、煤炭、铁矿等资源以及人才、科学技术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1)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发展,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环渤海地区的工业部门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问题主要有哪些?
(3)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