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卷)“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火车轮船的传入 | B.大众传媒的兴起 |
C.有线电报的出现 | D.社会习俗的变化 |
(江西南昌卷)同学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的‘实业救国’的理想最终也只能成为空想,大生纱厂的命运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同学乙:“在读书人普遍把‘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作为人生目标的社会里,中了状元却弃官从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他报国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创业的精神不仅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树立了标杆,也成为今天我们学习的榜样。”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议论的人物是( )
A.康有为 | B.张謇 | C.孙中山 | D.严复 |
《近代实业第一人》中说:“他……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 )
A.魏源 | B.张謇 | C.陈独秀 | D.胡适 |
张謇在担任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 为此,他创办的著名企业是( )
A.天津启新洋灰公司 | B.大生纱厂 |
C.福新面粉公司 | D.继昌隆缫丝厂 |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
以前 |
现在(清末民初) |
日常生活 |
无照相、电影 |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
发式 |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
剪辫子 |
人际称谓 |
老爷、夫人 |
先生、君 |
服饰 |
长袍、马褂、旗装 |
西服、中山装、旗袍 |
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中%&国教*育^出版~网]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世界制碱权威”( )
A.侯德榜 | B.李四光 | C.冯如 | D.詹天佑 |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严复故居时说,严复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严复影响维新变法的译著是( )
A.《海国图志》 | B.《天演论》 |
C.《共产党宣言》 | D.《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