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生物 / 高一 / 高考试卷

2009高考真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2020-03-18    15    2094   

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 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 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 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 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X50cmX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

个体
总数
物种

个体
总数
物种

个体
总数
物种

,个体
总数
物种

个体
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人工选择 B. 适者生存
C. 用进废退 D. 定向变异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                                           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KJ。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曲线 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依据曲线 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种群密度为 d时, 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CO2量与各 h产生的 CO2总量相等
B. 生产者 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 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