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生物 / 高一 / 高考试卷

2009高考真题汇编-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2020-03-18    23    927   

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A. 侵染部位 B. 致病机理 C. 抗原决定簇 D. 传播途径

如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细胞,④为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③表示,过程⑤表示

在充满N2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番茄,CO2充足。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6~8h间,光合速率(大于、小于)呼吸速率。
(2)9~10h间,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10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另一细胞器即停止ATP的合成,成为ATP合成的唯一场所。

(3)若在8h时,将容器置于冰浴中,请推测呼吸速率会出现的变化是,原因是

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患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
(一)目的、对象
目的:GDM筛检。受检者:姓名×××,妊娠25周。
(二)筛检方法
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ml葡萄糖水(含75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
判定方法: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
(三)结果与分析
检测报告如下:

由此可判定该孕妇
(四)讨论
(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的浓度。
(2)请根据血糖调节有关知识,解释要求受检者在5分钟内服完葡萄糖水的原因。
(3)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请简述康复后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

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左表为A型和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决定基因,右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图谱。

血型
A
红细胞裂面A抗原

抗原决定基因
(显性)
O

(隐性)

据图表回答问题:
(1)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2)母婴血型不合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原因是在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该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因个体差异,母体产生的血型抗体量及进入胎儿体内的量不同,当胎儿体内的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导致较多红细胞破裂,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
①II-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母婴血型不合(一定/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②II-2的溶血症状较II-1严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已产生,当相同抗原再次剌激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引起II-2溶血加重。
③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
(3)若II-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 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 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 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

Na+K+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

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

(2 ) 某种病原微生物()初次侵入机体后,经细胞摄取和处理,使暴露出来,并传递给,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当机体再次受到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

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 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 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 白化病 B. 炭疽病 C. 结核病 D. 狂犬病

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 HCO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 Cl-
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 Na+

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的解释是(

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 基因组变异过快
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①~④表示过程。据图回答。

(1)下丘脑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图1中激素A的名称是
(2)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神经调节过程是:低血糖刺激下丘脑,一方面引起的反射性兴奋,并由神经调节肝脏的代谢;另一方面经由,促进和胰岛α细胞分泌激素BC,以协同升血糖。
(3)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2。

1)开始时的30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方式被吸收入血液。30 min后,在较高浓度的调节下,肝细胞内的反应过程(填图1中的数字序号)显著加强,使血糖恢复正常。
2)图2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是导致的危险因素。

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 浆细胞 B. 记忆淋巴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

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 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 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 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 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肥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 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 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 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 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回答:
(1)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分泌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方式散热。
(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免疫。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的相应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 时,人体新陈代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耗氧量;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中枢调控的。
(3)从上述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系统参与,最终实现稳态。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近几年爆发了非典(SARS)、情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科学家对病毒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它们的结构简单,由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生物的生物体细胞内,这种生活方式称为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某同学参加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绘制了病毒增殖的示意图,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⑤①②③④
C. ①⑤②③④
D. ①⑤④②③

下表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传染病
主要传播方式
非典
接触传播
乙肝
艾滋病
体液传播
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

某地对一段时间内流感发病情况作了统计(见右图)。图中曲线在a点钱快速上升的原因是a点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形成了

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利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墨西哥人为提醒人们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城市的雕塑上戴上了口罩(见右图)。戴口罩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写出除此以外另两个预防措施。

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Ⅰ.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后一般用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细胞的功能。说明判定的理由

(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请在下表的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能检测到)。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
胚胎于细胞
M细胞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通过定向分化为M细胞。
(4)若将M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重组细胞能否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
,请说明理由
Ⅱ.夏季晴朗无云的某天,某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2)在12:00左右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此时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请比较图中BC两个点对应的时刻,时刻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相对较高,时刻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大。
(3)研究发现,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时,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皑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请据此推测图中CD两个点对应的时刻中,时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e.png

①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②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