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 |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
B. |
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
C. |
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
D. |
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
A. |
劳动生产 |
B. |
分封制度 |
C. |
兼并战争 |
D. |
祭祀礼仪 |
《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A. |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
B. |
重视农业生产 |
C. |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
D. |
注重兴修水利 |
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 |
北击匈奴 |
B. |
光武中兴 |
C. |
楚汉之争 |
D. |
文景之治 |
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 |
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
B. |
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
C. |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
D. |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
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 |
加强吏治整顿 |
B. |
吸取隋亡的教训 |
C. |
注重经济发展 |
D. |
开创三省六部制 |
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 |
强化中央集权 |
B. |
削弱武将兵权 |
C. |
节约军费开支 |
D. |
应对边防压力 |
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
A. |
推行行省制度 |
B. |
改进运输工具 |
C. |
重视交通管理 |
D. |
促进江南开发 |
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 |
造船技术发达 |
B. |
海防意识增强 |
C. |
海外贸易兴盛 |
D. |
远洋航行开启 |
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 |
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
B. |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
C. |
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
D. |
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
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A. |
宣扬了革命思想 |
B. |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
C. |
动摇了清朝统治 |
D.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 |
师夷长技 |
B. |
民主科学 |
C. |
变法图强 |
D. |
实业救国 |
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
B. |
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
C. |
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
D. |
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 |
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
B. |
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
C. |
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
D. |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一些有关上海的资料。下表中“____________”处应填的是( )
A. |
护法运动开始 |
B. |
护国战争发生 |
C. |
五四运动爆发 |
D. |
中共一大召开 |
下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国民革命运动 |
B. |
秋收起义 |
C. |
人民解放战争 |
D. |
南昌起义 |
“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星,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远远望着就像红军笑。”与这首20世纪30年代云南彝族地区的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井冈山胜利会师 |
B. |
百团大战的胜利 |
C. |
二万五千里长征 |
D. |
中共七大的召开 |
以下展示的是《漫画》杂志第八期部分作品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
A. |
重庆谈判 |
B. |
辽沈战役 |
C. |
渡江战役 |
D. |
抗美援朝 |
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
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
B. |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
C. |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
D.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
B. |
巩固了国防建设 |
C. |
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
D. |
解决了能源问题 |
下表为世界古代史上两个早期国家的统治手段简况。据此可知,两者的共性是( )
A. |
城邦体制成熟 |
B. |
实行民主政治 |
C. |
神权色彩浓厚 |
D. |
采用奴隶制度 |
12—14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场,之后逐渐拆除旧城墙,建造新城墙,把郊区变为城区。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
近代科技兴起 |
B. |
城市工商业发展 |
C. |
庄园经济繁荣 |
D. |
生产效率的提高 |
欧洲的海图绘制机构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纪末逐渐向新兴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及其殖民地转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
B. |
丝绸之路开通 |
C. |
三角贸易形成 |
D. |
欧洲大学兴起 |
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
B. |
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 |
C. |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
D. |
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 |
与下图描绘的情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英国“光荣革命” |
B. |
美国南北战争 |
C. |
法国大革命 |
D.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第一国际成立后不久,《共产党宣言》从西欧传播到俄国、北美等地,《资本论》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法、英、俄文等版本。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
B. |
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 |
C. |
资本主义迅速没落 |
D. |
马克思主义影响广泛 |
《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初,人们称它为“结束所有战争的和平条约”。但后来史学家们称它是“结束所有和平的条约”,其依据是该条约( )
A. |
未得到国联批准 |
B. |
稳定了欧洲局势 |
C. |
激化了多种矛盾 |
D. |
遏制了军备竞赛 |
下表是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拍摄的两部电影的简介。这两部电影都( )
A. |
表达了民族独立愿望 |
B. |
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 |
C. |
肯定不结盟运动意义 |
D. |
歌颂了“万隆精神” |
联邦德国、法国等共同体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从1948年的 升至1962年的 ,出口贸易总额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从1947年的 增至1962年的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苏联解体 |
B. |
西欧国家的联合 |
C. |
北约建立 |
D. |
柏林危机的解决 |
1945—1993年,全球飞机航班乘客人次从900万增至11.71亿。1983—1993年,全球空运货物总量也增加了近3倍。这一现象反映的是该时期( )
A. |
社会信息化 |
B. |
世界多极化 |
C. |
文化多样化 |
D. |
经济全球化 |
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理想,让无数学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
材料二
下表为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统计概况(部分)。
——摘编自章开沅、余子侠《中国人留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
素材 |
研究角度 |
第一组 |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
劳动力结构 |
第二组 |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
城市化 |
第三组 |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
阶级关系 |
第四组 |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
环境问题 |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