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
A. |
象形 |
B. |
指事 |
C. |
形声 |
D. |
假借 |
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
B. |
郡县制 |
C. |
刺史制 |
D. |
行省制 |
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 |
严格的坊市界限 |
B. |
丰富的都市生活 |
C. |
开放的社会风气 |
D. |
先进的典章制度 |
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 |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B.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C. |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
D. |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
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 |
新疆 |
B. |
西藏 |
C. |
云南 |
D. |
台湾 |
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该作品是( )
A. |
《窦娥冤》 |
B. |
《长生殿》 |
C. |
《牡丹亭》 |
D. |
《红楼梦》 |
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 |
人地矛盾突出 |
B. |
农业生产恢复 |
C. |
阶级矛盾激化 |
D. |
土地兼并严重 |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清史稿》将他看作“中兴之臣”。与“中兴之臣”评价相符的是( )
A. |
领导禁烟运动 |
B. |
倡导自强求富 |
C. |
签订《马关条约》 |
D. |
发起公车上书 |
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达成一项联合宣言: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有关放弃在华的特权与利益。这一宣言( )
A. |
确立了三民主义 |
B.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C. |
促进了国共合作 |
D. |
表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下图是江西民歌《请茶歌》的部分内容。由歌词可判断当时中国革命的方向是( )
A. |
走实业救国道路 |
B. |
领导工人运动 |
C. |
夺取中心城市 |
D. |
“工农武装割据” |
下图是1934年创作的漫画《枕戈待旦——蓄志复国仇,岂分男女性》。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
B. |
护国战争,反对复辟帝制 |
C. |
团结抗日,抵御外来侵略 |
D. |
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 |
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为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人民解放军就必须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的强大机动兵团作战。于是发起( )
A. |
湘江战役 |
B. |
淞沪会战 |
C. |
百团大战 |
D. |
三大战役 |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B. |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C. |
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
D. |
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布局 |
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
B. |
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
C. |
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D. |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柏拉图认为,古埃及人的激情更多是追求物质的富饶,他们没有希腊人这种对知识的热爱。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
埃及建立种姓制度 |
B. |
埃及法学系统完整 |
C. |
希腊发展海外贸易 |
D. |
希腊哲学成就突出 |
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你可能看到( )
A. |
庄园法庭处理内部纠纷 |
B. |
学生学习天文知识 |
C. |
学生公开宣扬异端言论 |
D. |
师生讨论《进化论》 |
1688年,英国结束了长期危机,在这一危机中英国人经过不懈斗争,获得了自由政治。材料中的“斗争”指英国( )
A. |
对外殖民扩张 |
B. |
争夺欧洲霸权 |
C. |
资产阶级革命 |
D. |
爆发宪章运动 |
1930年,印度甘地号召向“食盐进军”,带领民众到丹迪海边自取海水制盐,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垄断食盐生产。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B. |
华夫脱运动 |
C.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D. |
不结盟运动 |
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缩小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着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为了(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 |
应对法西斯的扩张 |
C. |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
D. |
推动东欧各国改革 |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经历了“经济奇迹”,发展为稳固的中产阶级福利国家。“经济奇迹”缘于( )
A. |
非军事化的实行 |
B. |
欧洲的联合 |
C. |
“经互会”的成立 |
D. |
欧盟的建立 |
“洛邑从来天地中”,某中学历史社团制作了宣传洛阳的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
(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
(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
(3)浏览栏目三,概括大运河对洛阳产生的影响。
(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丝路洛阳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名片”是文明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整体分析宋朝的中国名片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2)从图1和图2中各选一张有关联的时代名片,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人类不断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29年,里贝罗绘制的《世界地图》,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实绘制了欧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线和岛屿,首次展现了太平洋的真实跨度和连续的北美洲海岸线。
——摘编自席会东《皇家秘图的帝国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图绘制范围的扩大源于哪一历史事件。请从世界联系的角度评价这一事件。
材料二: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基说道:“我在1969年飞向月球,当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盖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丛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9年美国飞船飞向月球的背景。
材料三:21世纪初,电子通信等技术极大消除了时空隔阂,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跨国流动成为常态,各国成为全球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地球村”所呈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人们对地球认知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光是人类生存之源,是人类前行的向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命之光】
材料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是半坡人建造过程中“烧烤地面,做防潮处理”的想象图。
——张礼智《被唤醒的史前村庄——半坡寻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理性之光】
材料二:新文化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庶民之光】
材料三: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民主政治制度。
【命运之光】
材料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洞察世界大势、汲取历史教训的重大创见。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摘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光”内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