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真香!“95后”消费者越来越喜欢颜值高、质量好、极具中国风的国潮商品。2020年,“95后”在电商平台搜索国潮商品次数超上一年2.5倍,贡献电商平台线上成交额近四成。材料表明( )
| A. |
国潮商品较高的性价比,符合求实心理 |
| B. |
消费观念与时俱进,是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
| C. |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国潮消费增加 |
| D. |
融入传统文化的国潮商品满足了“95后”青年的个性化需求 |
小即是美,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5到10年存活率约为7%。与此同时,部分中小企业破茧成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10年以内,价值超10亿美元的企业)。2020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中,中国有217家,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材料反映( )
①小即是美,中小企业是市场活力的主体
②持续的破产压力,导致中小企业破茧成蝶
③企业“新陈代谢”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企业平均寿命短,导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下图是某地区低技能、高技能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曲线图。在某时间段两个市场分别在E1和E2点运行,若该地区将最低工资从2000元/月提至3000元/月,将导致( )

①两类劳动力间工资差距缩小
②劳动力资源更加有效的利用
③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数量下降
④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慈善捐赠是慈善组织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内地各类慈善组织共接收款物捐赠1509.44亿元,创历史新高。2019年各类捐赠主体及捐赠额情况如下图所示。慈善捐赠( )

①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②是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
③是政府履行的收入再分配职能
④是企业和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 A. |
①③ |
B. |
②③ |
C. |
①④ |
D. |
②④ |
圣雄甘地(1869—1948)曾说,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花时,欧洲人自己“还沉浸在野蛮、物质和粗野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7%,占世界20%以上;中国棉纺织品出口占全球出口额30%以上。同年12月,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因“该地区强迫劳动的报道和指控”,禁止进口新疆棉花及棉纺织品。设在瑞士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宣布停止对新疆棉花发放“良好棉花发展协会许可证”。H&M等跨国企业表示不再采购和销售原材料中含有新疆棉花的商品。
(1)上述事件将( )
①引起我国棉纺织品价格上升
②导致全球棉纺织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③使得“制裁国”消费者经济利益受损
④促进我国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发展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2)部分西方国家、组织和企业抵制新疆棉花( )
①有利于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②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③可以统一全球棉花产业标准,促进经济全球化
④实质在于攻击中国民族政策,干扰中国发展进程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3)在很长一段时间,棉花对于欧洲人是一种异国事物。中世界欧洲人曾想象棉花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混合——“植物绵羊”。小绵羊长在树上,夜里弯腰喝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植物绵羊”是一种真理性认识 |
| B. |
“植物绵羊”出于当时欧洲人想象,不具有客观物质基础 |
| C. |
对“植物绵羊”的想象,由当时欧洲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决定 |
| D. |
“植物绵羊”是通过“思维的眼睛”形成的关于棉花的本质认识 |
2020年,重庆某镇在乡村设立“民情茶室”。镇干部与村民围绕农村环境整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问题,一边喝茶一边沟通交流。通过“茶话会”村民充分了解了政策,有效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落实。材料表明( )
| A. |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需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接受 |
| B. |
村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 |
| C. |
政府制定政策要拓宽渠道充分吸收社情民意 |
| D. |
村民协商议事形式创新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 |
2020年4月以来,全国政协组织34个界别的近2000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人口发展”等主题开展读书活动。政协委员将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读书成果,通过政协信息专报、专委会简报等途径向党政部门反映;并通过媒体深入社区与社会大众分享交流,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决策。政协委员上述活动( )
①旨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
②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和协商能力
③是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体现
④表明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专门机构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致力于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③提交法律案是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的体现
④全国人大及其专门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舞剧《朱鹮》是一部纯美的舞剧,该剧整体上采用中国古典舞的现代表现方式,通过舞蹈演员曼妙的肢体语汇,展示朱鹮最具代表的“涉”“栖”“翔”三种优雅的动作姿态,辅以唯美恬静的舞台布景和优美感人的音乐,将人们感到紧迫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用唯美的舞蹈语言呈现于舞台之上,在欣赏舞蹈本体之美的同时警醒人们对环境的关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舞剧《朱鹮》创作体现的哲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现、感知、模仿朱鹮的形态美,是意识对物质的机械性复制
②艺术家采风、编舞及对朱鹮之美的舞蹈再现,体现了劳动创造美
③从“发现美”到“创造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
④“发现美”是在观念中建立抽象联系,“创造美”是在现实中建立具体联系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2)舞剧《朱鹮》( )
①获得国内外文艺界广泛好评的基础是朱鹮的自然美
②传承中国舞美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说明优秀文化能直接转化成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④以高雅舞蹈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了优秀作品塑造人的作用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讲到“天灾流行,赤地千里”时指出,“艰难困苦给共产党以锻炼本领的机会,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A. |
只有艰难困苦,才能让人长本领 |
| B. |
在任何条件下,天灾都含有好的因素 |
| C. |
坏事变好事,体现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转化 |
| D. |
战胜困难的实践是提升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
“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上世纪60年代,上万名建设者用1年时间完成全长 83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在落成庆典上,香港有关方面赠送两面锦旗:“饮水思源,心怀祖国”“江水倒流,高山低头;恩波远泽,万众倾心”。2000年实施第4期改造工程,建设者遇山凿隧道,平地搭渠,克服“头顶水库”“脚踩淤泥”等难题,重建了一条现代化供水渠道。2021年4月,中宣部授予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宣部的表彰有助于增强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豪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表彰“时代楷模”的目的是要弘扬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
④“饮水思源,心怀祖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①③④ |
D. |
②③④ |
(2)关于供水工程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供水工程从无到有,反映建设者的创新超越客观必然性的制约
③建设者“遇山凿隧道,平地搭渠”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④解决“头顶水库”等难题,关键在于建设者要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1)解读材料一中的基本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围绕党的重要会议中关于“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相关表述,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
(3)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问题。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给出你的回答。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自1935年诞生以来,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巨大精神力量;1949年确定为新中国代国歌;2004年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正式颁布实施的《国歌法》,要求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倡导公民和组织在适宜的场合奏唱国歌;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1)请补写出省略号处的一句国歌歌词。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与发展实践的深厚文化积淀。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国歌中蕴含的忧患意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有言:“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挥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青年学子应如何将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