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一 / 期末考试

[广东]2011-2012学年广东省增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20-03-18    53    1710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该图是身穿新设计衣冠的秦始皇,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君王之一,开业创国成就突出。其中他创立的“皇帝”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这一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僚的选拔和权力的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权力的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

《元史•地理》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学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A.主权在民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民主为国内人共享 
D.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人的扩张活动使版图不断增大,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矛盾接踵而来。为了强化管理,处理罗马人与异邦人、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讼案件,随后诞生了

A.《十二铜表法》 B.《自然法》 C.万民法 D.公民法

《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有歧视,说明了它的民主存在局限性
C.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来任何的好处

把“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A.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从此结束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
C.宪责任内阁制从此形成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从此稳定下来

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于                                             

A.拿破仑统治的确立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的美国和法国总统,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议会选举产生

该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共和制 B.实行联邦制
C.推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制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目的是

A.报复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C.打开中国市场
D.建立租界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马克思曾经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施政方案,它的提出来

A.反映了农民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
B.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符合当时太平天国的社会实际
D.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

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爱国志士谭嗣同悲于时局,写了一首诗《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是   

A.中国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
D.圆明园被烧毁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略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引发这种变化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C.它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共一大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当选书记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董必武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构桥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
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等
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从图片中你能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C.三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D.国民党政权覆灭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③《共产党宣言》
④俄国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的召开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图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在联系是

A.列宁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亲自指挥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下的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四月提纲”的提出积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除
C.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B.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C.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经济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外交方针不同 D.社会制度不同

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奉行的政策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对外开放

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该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建交新增情况曲线图。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我国积极展开多边外交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指示
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
B.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C.引进先进科技
D.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向日本订货

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突出的表现是

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文化观念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C.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势均力敌的格局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古代东方的君主制相继演化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在信息困难的农耕时代有效地保障了地域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广大地域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因此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杨宁《历史学岛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宗教,艺术,全部可以在那里找到它们的根。——雪莱 《希腊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4分)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6分)
(2)据材料二,说明东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三,谈谈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制度创新是古今中外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材料一中英国、美国在政体上各有何创新?写出其确立的法律文件名称。
(2)你如何理解“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古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