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三 / 高考冲刺

[江苏]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模拟(一)历史试卷

2020-03-18    38    888   

古代文献中的“三代”指的是

A.夏、商、周 B.商、周、春秋
C.商、周、秦 D.西周、春秋、战国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一工具,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

A.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 B.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
C.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 D.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

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 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刻石使用的是

A.篆书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此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③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④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共产党宣言》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较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①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②在民权主义方面,倡导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③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④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某版主在党建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讨论帖,很多网友进行了跟帖,其中与主题讨论不相符合的内容是

A.邓小平理论诞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B.《南方谈话》、《论十大关系》是体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著作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主义本质”、“一国两制”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把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标志性的事件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C.启动了“希望工程” D.实施“211工程”计划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选项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B.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人制定的
C.知识就是道德 D.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美国1787年宪法反映的主要是下列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A.洛克 B.孟德斯鸠 C.华盛顿 D.伏尔泰

如果我们要上网搜索下图交通工具出现的历史信息,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A.新航路开辟
B.手工工场
C.工业革命
D.信息时代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19世纪晚期,一位画家因其创作的一幅画让人联想起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景色,被人们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这位画家应是

A.莫奈 B.塞尚 C.凡·高 D.毕加索

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颠覆了上帝造人说的是

有人称电影是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之后人类创造的“第七艺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首映于

A.伦敦 B.柏林 C.纽约 D.巴黎

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二月革命爆发
②《四月提纲》发表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新经济政策实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一位历史学家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A.丘吉尔和斯大林 B.罗斯福和列宁
C.罗斯福和邓小平 D.杜鲁门和戈尔巴乔夫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该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A.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C.德国的经济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下图这一情形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宗教改革运动是发生在16世纪的德意志,迅速席卷西欧的一场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发展过程中,秦朝和元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都有巨大创新,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所采取的行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民主共和道路。革命派开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该活动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