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初中化学 / 九年级 / 专题竞赛

[北京]人教版2012年中考一模试题化学选择题(21-25)专项训练(北京)

2020-03-18    85    821   

(东城21)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3O4、FeO或Fe,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固体反应物的
B.在实验室完成此实验,一定要对尾气进行处理
C.一定量的Fe2O3还原为FeO时,消耗的CO最多
D.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一定是CO2

(东城22)今年2月,河北某化工厂因硝酸胍(化学式为CH6N4O3)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硝酸胍通常是白色针状晶体,能溶于水和乙醇,摩擦或受热均能得到氮的氧化物而引发爆炸。下列有关硝酸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胍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
B.硝酸胍爆炸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硝酸胍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撞击或暴晒
D.硝酸胍受热得到氮的氧化物,说明它易挥发

(东城23)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鉴别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点燃
闻气味

食盐水和水
测pH
蒸发结晶

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加水溶解
加入盐酸

镁条和铝条
在空气中点燃
加入稀硫酸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东城24)20℃时,在密闭(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将4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硫酸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恰好中和时溶液温度达到最高点
C.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是m g
D.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则恰好反应时溶液温度为T

(东城25)一定温度下,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CuO、SO2、SO3和O2。已知:SO2、SO3都能被碱石灰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利用下图装置加热硫酸铜粉末直至完全分解。硫酸铜粉末质量为10.0g,完全分解后,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装置
A(试管+粉末)
B
C
反应前
42.0g
75.0g
140.0g
反应后
37.0g
79.5g
140.0g

 

请通过计算,推断出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A.3CuSO4   3CuO + SO3↑ + 2SO2↑ + O2↑   
B.4CuSO4   4CuO + 2SO3↑ + 2SO2↑ + O2↑  
C.5CuSO4   5CuO + SO3↑ + 4SO2↑ + 2O2 ↑  
D.6CuSO4   6CuO + 4SO3↑ + 2SO2↑ + O2

(西城2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水溶解并过滤
C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点燃,闻气味
D
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西城2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分别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分解反应 B.可能是氧气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C.“◎”可能是催化剂 D.4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改变

(西城23)硼纤维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弹性,不与氯气、水反应,可与某些金属制成新型材料。在1200℃~1300℃时,氯化硼(BCl3)蒸气与干燥、纯净的氢气反应可制得硼和氯化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硼纤维的材料可能具有耐热性
B.氯化硼可能与水反应
C.该反应中只有两种物质为气态
D.该反应需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西城24)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A
双氧水
二氧化锰

氢氧化钠
B
盐酸

盐酸
碳酸钠
C

氢氧化钠

硝酸铵
D

氧化钙
盐酸

(西城25)已知反应CuCl2 + 2NaOH = Cu(OH)2↓+ 2NaCl。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的溶液pH="7"
B.M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从M点到N点溶液质量增加20 g
D.P点表示的溶液比N点表示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海淀21)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物质





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的化学式相同
B.只有丙物质属于单质
C.若16 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的丙质量为32 g
D.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是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的2倍

(海淀2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
加足量稀盐酸
B
除去CO2中的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
C
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
加适量CaCl2溶液
D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足量水

(海淀23)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 + 2HCl ="==" NiCl2 + H2↑         ② Ni(OH)2 + 2HCl ="==" NiCl2 + 2H2O
③NiO2 + 4HCl ="==" NiCl2 + Cl2↑ + 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
B.镍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C.反应②既是中和反应,又是置换反应
D.Ni(OH)2、NiO2和NiCl2中Ni的化合价都相同

(海淀24)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密度比空气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
>7
<7
>7
<7

(海淀25)下表中的选项不符合下图所示曲线的是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的质量
产生氢气的体积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产生气体的质量
C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生成沉淀的质量
D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晶体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朝阳21)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木炭粉(Cu)
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2(CO)
NaOH溶液、浓硫酸
通气、加热、收集
C
CaO(CaCO3

过滤、烘干
D
NaOH(Na2CO3
盐酸
溶解、蒸发、结晶

(朝阳22)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氧化反应,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COCOad     O22Oad    COad + Oad→CO2(式中标有ad的物质表示吸附在金属铂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ad不是同种物质
B.该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C.从反应效果看,CO与O2不用点燃反应也能进行
D.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汽车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朝阳23)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铜比铝活泼
B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火焰熄灭
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
C
探究物质溶解于水的热量变化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 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
溶液温度下降
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
D
检验水垢中是否含有碳酸盐
取水垢加入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垢中含有碳酸盐

(朝阳24)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下列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朝阳25)下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36:883

(石景山21)21.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 4NH3 + 3O2 点燃  2X + 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X的化学式为N2
C.液氨燃烧属于置换反应 D.氨气在常压下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石景山22)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
鉴别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
除去铁粉中的氧化铁粉末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方案1
加澄清石灰水
滴加碳酸钠溶液
加适量稀盐酸
通过灼热氧化铁
方案2
滴加盐酸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用磁铁吸引
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景山23)在点燃条件下,M和N反应生成X和Y。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X
Y
微观示意图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在该反应中,生成X和Y的质量比为9:22
C.M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D.在该反应中,M和N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石景山24)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固体混合物加热,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NaOH
NH4Cl
NaCl
H2O
X
反应前质量/g
8.0
10.7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1.7
3.6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a的值为2.8               B.X不一定是化合物
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石景山25)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入稀H2SO4
定温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丰台21)下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关于电解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理论上得到氧分子和氢分子的个数比为2﹕1
B.理论上若得到8 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 mL氢气
C.理论上若得到4 g氢气,可同时得到32 g氧气
D.该反应说明谁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丰台22)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鉴别CO2和CH4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Ca(OH)2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除去CaO中的CaCO3
方案1
闻气味
滴加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点燃
加水溶解,过滤
方案2
看颜色
通入适量CO2,过滤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滴加足量稀盐酸

(丰台23)下列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横坐标表示的量
纵坐标表示的量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稀释
加入水的体积
溶质质量分数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时间
红磷质量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时间
二氧化锰质量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盐酸质量
剩余固体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丰台24)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把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2℃,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A.a >b >c B.c >b >a
C.b >a =c D.b >a >c

(丰台25)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溶液中钠离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A.1﹕71 B.2﹕71 C.1﹕79 D.2﹕79

(通州21)21.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白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白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试管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通州22)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表示碳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该反应中共有六种分子
C.生成物的质量比11:9 D.参加反应的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

(通州23)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向pH=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通过实验绘制得到的溶解度曲线

(通州24)下表列举了四组待鉴别的物质和对应的鉴别方法,其中合理的是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纯碱和熟石灰
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H2、CO、CO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C
食盐水和烧碱溶液
滴加稀盐酸溶液,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D
硝酸铵和生石灰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通州2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到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经实验测定并绘制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得到的以下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金属甲比金属乙活泼
B.金属甲比金属乙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C.金属乙比金属甲的反应速率大
D.金属乙比金属甲的化合价高

(大兴21)根据下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2℃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都蒸发掉10g水,甲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D.把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

(大兴22)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燃着的木条
B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
升高温度
C
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
稀盐酸
D
分离铁粉和铜粉混合物
稀硫酸

(大兴23)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水
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
向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中加入Na2CO3溶液
向等质量的Mg、MgO中加入稀盐酸

(大兴24)下图中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
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3种物质可能为

A.Fe、CuO、Cu(OH)2 B.Fe、CaCO3、Na2CO3
C.Zn、Fe2O3、Na2SO4 D.Cu、Ca(OH)2、CaCO3

(大兴25)“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有效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Si)。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氯甲硅烷(SiHCl3)属于有机物
B.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2、HCl
C.“精馏”是蒸馏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成分的密度不同
D.从粗硅到SiHCl3(粗)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i + HClSiHCl3 + H2

(顺义21)小红观察在不同酸碱度下紫甘蓝(见下图)汁液所显示的颜色,记录如下。

pH
1
2~3
4~6
7~9
10
11
12~14
颜色
深红
紫红
浅紫

绿
黄绿

下列物质中,能使紫甘蓝汁液变黄的是
A.水B.     食盐溶液          C.硫酸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顺义22)为比较4种金属X、Y、Z、W的活动性,小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

参加反应的物质
X
Y
Z
W
W(NO3)2溶液



 
ZNO3溶液

 
 

稀盐酸

 


 
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Y > W > Z > X  B.Y>W>X>Z    C.X > Y > W > Z     D.Y > X >W>Z

(顺义23)下列物质之间,不存在如下图(“→”表示能转化)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

A.①H2O2②H2O③O2 B.①Na2CO3②CO2③CaCO3
C.①CaCO3②CO2③Ca(OH)2 D.①C②CO③CO2

(顺义24)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实验目的
方案1
方案2
A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用适量稀盐酸洗
用适量稀硫酸洗
B
鉴别NaOH和Na2CO3固体
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C
干燥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过固体CaO
将气体通过浓硫酸
D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滴加稀盐酸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顺义25)将足量的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物质数量关系的是

(平谷2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平谷22)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稀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Na2CO3跟稀盐酸不反应
B.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D.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

(平谷23)图3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平谷2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

Fe
Fe2O3
稀盐酸

CO
CO2
NaOH溶液

CaO
CaCO3
H2O

NaCl溶液
Na2CO3
Ca(OH)2溶液

A.②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平谷25)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C4H5O5Na)。每日食用5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A.18.7% B.26.7% C.37.5% D.43.1%

(密云2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点燃CO2 B.H2CO3H2O+CO2
C.H2+CuO加热 Cu+H2O D.HCl+AgNO3=AgCl↓+HNO3

(密云22)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下图),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铜和稀硫酸

(密云23)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吸收C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密云2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电解水
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密云25)在一定条件下,让置于密闭容器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再冷却至常温,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质量比为1:9的H2和O2 B.质量比为3:6的C和O2
C.质量比为1:6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7:2的CO和O2

(怀柔21)21. “纸火锅”(如图)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怀柔22)我国铁路将进入高铁时代。为适应提速要求需把短轨连成长轨,常用反应:xAl + Fe2O3→ Al2O3 + xFe 进行焊接,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l2O3为氧化物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方程式中的x为3 D.该反应会放出大量热

(怀柔23)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怀柔24)下列所表示的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变化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向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中滴加稀盐酸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




(怀柔25)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主要操作及现象
A
验证某固体是碳酸钠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B
验证某溶液的溶质是碱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C
检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D
检验二氧化碳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熄灭

(延庆21)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Co3O4化学性质改变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延庆2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B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加Na2CO3溶液
C
除去NaCl中的Na2CO3
加入稀硫酸
D
除去CO2中的CO
通入足量NaOH溶液

(延庆23)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2                     B.丙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

(延庆24)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钠于97 ~ 100 ℃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的液氨(NH3),再加热至350 ~ 360 ℃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单质钠的化合价为0价
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C.维生素A是由Na、N、H元素组成的
D.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延庆25)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B
C
D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液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向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中加入Na2CO3溶液
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
溶液

(房山21)21.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 H2O="=" HCl+ HClO。其中,HClO也是一种酸。将Cl2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产物有

A.NaCl H2O B.NaClO H2O C.NaCl NaClO D.NaCl NaClO H2O

(房山22)有关金属钠、镁在氯气(Cl2)和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2Na +Cl22NaCl  ②2Mg+CO22MgO+C 由此获得的认识中,说法错误的是

A.②属于置换反应 B.①②中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D.不是所有可燃物的燃烧都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

(房山23)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B.用MnO2来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D.用砂纸打磨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房山24)如图所示。若在试剂瓶中放入某种物质,先滴加滴管1中液体后,小气球变鼓,再滴加滴管2中液体后,小气球又变瘪。下列与所描述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试剂瓶中的物质
滴管中的物质
滴管1
滴管2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碳酸氢钠溶液
浓硫酸
C
生石灰

稀盐酸
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房山25)用右图能正确反映下列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x轴含义
y轴含义
坐标图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中不断滴加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质量
单质铜
的质量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质量
所得溶液
中水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加入氯化钠质量
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时间
剩余固体中
锰元素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门头沟21)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倒入水后加盖振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门头沟22)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种元素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门头沟23)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已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且质量比为1:2,则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含CO
C.最多可能的组合有2种    D.可能是O2、CO2的混合物

(门头沟24)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B
C
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

(门头沟25)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 4.32%,其余是NaOH。若将此样品1 g放入100 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10 g 30.9%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5.85 g B.4.52 g C.2.62 g D.1.33 g

(燕山21)一次性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稀盐酸、水、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
B.食盐水、白醋、纯碱溶液——酚酞试液
C.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D.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盐酸——碳酸钠溶液

(燕山2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A.称取5.0g氢氧化钠,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C.量取5.0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D.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燕山23)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①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③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燕山24)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X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燕山25)A、B、C三种物质各20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40 g的新物质D。再增加5 g B,反应停止时只有A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4
B.第一次反应后,A剩余质量为4 g
C.反应中D和C的质量比是5∶2
D.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65 g

(昌平21)对反应X+3NaOH3Y+Fe(OH)3↓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X中含有三价元素 B.X可能是Fe2(SO4 )3
C.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Y可能是NaNO3

(昌平22)下列液体混合过程中,可能符合下图所示溶液酸碱度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水中滴加稀硫酸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水
D.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昌平23)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通入足量NaOH溶液
B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足量稀盐酸
C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D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加Na2CO3溶液

(昌平24)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有2%~5%的亚硝酸钠(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利用 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 + NH4Cl =" NaCl" + NH4NO2
第二步NH4NO2 = N2↑+ 2H2O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步反应生成的NH4NO2一定无毒
B.第二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第二步反应中氮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零
D.总反应为NaNO2+ NH4Cl=" NaCl" + NH4NO2 + N2↑+ 2H2O

(昌平25)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oC降温到t1oC,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甲、乙溶质质量均减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