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地理 / 高二 / 月考试卷

[河南]2012-2013学年度河南扶沟高中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考试地理试卷

2020-03-18    23    1639   

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回答问题。
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生物制药工业 D.化学工业

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

A.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B.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
C.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资源的优势
D.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问题。
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的组合,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地面状况
C.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海陆位置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纬度位置

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

A.农业 B.工业 C.金融贸易 D.服务业

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回答问题。

A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比F地区优越的是

A.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 B.交通运输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大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

A.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D.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整个工程横贯中国东西部,沿线经过新疆等十个省市。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是中国管道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据此回答问题。
天然气作为矿物能源,比其它矿物能源所具有的优点是

A.比较价格高 B.是可再生能源 C.开采使用方便 D.清洁、燃料效率高

“西气东输”工程采用管道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A.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管理使用方便 B.损耗大,但连续性强
C.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只适合在白天运输 D.运量大,且储运难度低

“西气东输”管道向北弯曲经过陕北靖边,其主要目的是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多
D.绕过地形复杂区域,便于施工

西气东输的西段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径基本吻合,其主要原因是

A.弘扬爱国主义热情
B.属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
C.地形比较平坦
D.劳动力资源丰富

我国海尔电冰箱生产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产品单一的电冰箱增加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电视机等,成为一个企业集团。该企业集团产品开始在国内销售,以后产品逐渐销往国外,目前已经在数个国家投资办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此回答问题。
影响该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     B.动力     C.原料     D.资金
【小题2随着关税等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仍然保持在国外的生产布局,原因是
A.利用廉价劳动力     B.降低能源消耗
C.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D提高管理水平 

该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问题。

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稞

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

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工农业发达地区。图甲、乙、丙为我国三大三角洲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乙三角洲发展的不利条件  

A.交通不便   B.矿产短缺  C.市场狭小  D.水资源短缺

甲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主向为 

A.发展重化工基地
B.发展加工工业,产品以内需为主
C.发展制造业、轻工业、出口加工、高技术工业
D.我国能源基地

丙三角洲面临的气候灾害为

A.台风  B.伏旱   C.春旱  D.热带气旋

所给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A、B、C三个平原地区,判断回答问题。

比较A、B、C三个平原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光照丰富,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导致B所在区域图西部荒漠化速度快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耕作与放牧的粗放
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D.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5大工程。干线起于四川达州宣汉,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全长1674公里。读该图回答问题。

下列因素中,属于川气东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交通运输条件 C.城市分布 D.工业基础条件

西气东输管线的终点是上海,川气东送又向上海供气,这是因为 
①从长远考虑,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发展的需求 
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
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可以合理布局管线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如图是我国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问题。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问题。
关于鲁尔区区位优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A.离法国东北部的煤矿很近
B.莱茵河、易北河、鲁尔河等天然河流供给丰富水源
C.众多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
D.在法国与西欧有广阔的市场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
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 
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 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 完成问题。

据上述图表,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该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问题。

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原料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问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读图并回答问题。

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A.180km B.280km C.380km D.480km

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问题。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 B.②-河南  C.③―西藏 D.④―江西

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甲                        ,乙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                ,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2)两个区域内相同的经济作物是                
(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各自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4)乙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至少2条)。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地区沙漠的名称是                  
该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2)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   )(多选 )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
(3)    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    为主的景观特色。
(4)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三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Km2)
0.31
0.21
0.10
0.02
0.07111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K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的原因是                      
(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靠近市场  B.光热充足  C.土地肥沃  D.水源丰富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                                 
(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_____(双选)
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
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D.大量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5)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看,东北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__________。
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黑龙江省的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___________。这种现象也同时存在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它省份。请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