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
| B.陆地以上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
|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水稻 | B.钢铁 |
| C.雷电 | D.地热 |
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立足于( )
| A.资源的再生性 |
|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
| C.物质运动的循环 |
|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
下列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
| A.石油资源 | B.森林资源 |
| C.煤炭资源 | D.铁矿资源 |
判断非农业用地的土地质量,主要依据的是( )
| A.土壤肥力的高低 |
| B.耕作的难易程度 |
| C.土地的区位和用途 |
| D.土地的酸碱度 |
人类开始主动的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是开始于( )
| A.采猎文明阶段 | B.农业文明阶段 |
| C.工业文明阶段 | D.后工业文明阶段 |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这是考虑到自然资源具有( )
| A.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
| B.资源的联系性 |
| C.数量的有限性 |
| D.利用的发展性 |
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 A.气候资源 | B.水资源 |
| C.矿产资源 | D.生物资源 |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原因是 ( )
| A.地质勘探工作做得好 |
| B.沉积岩分布面积广 |
| C.地形多种多样 |
| D.地质条件复杂 |
能源利用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原因是 ( )
| A.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 B.资源的利用潜力扩大 |
| C.社会生产力第一次大发展 |
| D.能源利用率提高 |
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关系的是 ( )
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③ | D.③④ |
可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是因为 ( )
①不注意合理利用,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枯竭 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可再生资源能供给人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③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可再生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 A.①② | B.①③ |
| C.①④ | D.②④ |
阅读以下资料和图,回答问题:
我国天然林面积①不足国土面积的10%,全国木材产量的②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是②全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200万公顷减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③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护和营造人工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④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分析资料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 |
反映出的陆地 自然资源特点 |
对人类开发 利用的启示 |
|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
|
|
(2)参照下图,回答相应字母的含义:
人类通过对森林资源的A_______而与环境发生关系,人类通过对森林资源的B、C_______,使其不断_______,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社会需求。
读下表及图,分析:
| 项目 |
面积或利用率 |
| 水土流失 |
367万平方千米 |
| 荒漠化及受荒漠化的威胁 |
400多万平方千米 |
| 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 |
氮占40~50%,磷占10~20%,钾占30~40% |

(1)该图表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即:
①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主要指( )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开垦
C.草原地区过度放牧
D.乱伐森林
(3)该图、表反映了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