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三 / 高考冲刺

[上海]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2020-03-18    40    1708   

苏美尔人使用的“钉头文字”的发明地位于下边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评论的古典文献当是

A.《摩诃婆罗多》 B.《汉穆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公民”、“平等”、“博爱”、“左翼”、“右翼”等一系列新词汇盛行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路易十六统治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某时间段内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了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这一时间段应当是

A.1700-1730年 B.1730-1760年 C.1760-1830年 D.1840-1900年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引文当出自

A.《乌托邦》 B.《哲学辞典》
C.《共产党宣言》 D.《人权宣言》

一位美国总统曾说:“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这位总统说这句话的时间应该在

A.19世纪末 B.“一战”前 C.“一战”后 D.“二战”后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为此,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又设立了

A.政事堂 B.三司 C.内阁 D.军机处

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开辟新航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都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都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都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加速

“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弟子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文中的“朕”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若忽略图形比例,下列四幅地图中大致描绘了宋朝对外贸易路线的是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下列哪一时代特征的归纳?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隋唐

岳飞《满江红》词有“靖康耻,犹未雪”句,其中的“靖康”本是

A.地名 B.人名 C.年号 D.谥号

中国古代历史上,设台湾府,驻军守备、统一管辖台湾发生在

A.洪武年间 B.顺治年间
C.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徐、利相识再相知,中西合壁成伟业,译文句句见真功,千古名著映神州”。诗中的“名著”特指

A.《几何原本》 B.《泰西水法》
C.《坤舆万国全图》 D.《崇祯历书》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中的“吾”是

A.魏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孙中山

《容闳自传》记载的事实中,作者亲历的可能有
①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      ② 记载早期留美学生的思想变化
③ 记录了与曾国藩的交往与感受     ④ 向李鸿章建议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表列举了清代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股别
主办国家
主办其他事务
英国股
英、奥
通商、海关、税务
法国股
法、荷、西、巴西
传教事务、各处招工
俄国股
俄、日
陆路通商、边防、边界、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
海防股
 
南北洋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

A.粤海关         B.内阁               C.总理衙门        D. 外务部

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止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的“名词”当指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歌谣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
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

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的

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文中省略的应是

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
①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④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写道:“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篇领导讲话出现的时间接近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十年初见成效,二十年大见成效,进入帝京;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除几个河、海口岸,西教传播没有太大进展。对以上两个现象的判断及其理由都正确的是

A.前者是,后者非。时代发展,交通与技术进步理应推动传播成效更显著。
B.前者非,后者是。中国皇帝独尊儒学,不可能召异国传教士进京。
C.二者皆非。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逻辑。
D.二者皆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这两个时期传教效果的差异。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反思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决策时,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这一决策”是指签署

A.《慕尼黑协定》 B.《大西洋宪章》
C.《雅尔塔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马克·布洛赫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良史者”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

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 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以上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 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
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 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放任的质疑

下方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它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

A.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立场态度 B.表明美国认为美中制度具有共同性
C.佐证当时美国承认的中国政治版图 D.佐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魏源对君主立宪的运作机制作了较真实叙述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12世纪末,伦敦有4万左右人口,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国王在威斯敏斯特西区的宫殿里处理大部分事务。伦敦有139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都挤满了人、狗、马和猪。街道两旁排满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泰晤士河上的木桥被替换成石桥;街上有清洁工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一位叫William fitz Stephen的伦敦市民在1175年这样赞叹道:“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而一位12世纪的法国犹太商人对一位即将前往英国的朋友如此警告说:你到英国之后,若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如果你不想和作恶的人住在一起的话,就别住伦敦。
从上述三段描述12世纪伦敦的文字中,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大致面貌。请据此回答:
(1)12世纪的伦敦具有哪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透过这三段文字,运用所学,写出你认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总有可循之规律、可解之因果。请在下表中填入适当的文字。 (共14分)

历史之“因”
 
历史之“果”
 甲骨文的发现释读与后世文献的相互印证。
 
 ①

 
逐渐形成古罗马的“万民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非洲、美洲遭受空前的殖民掠夺。
德国宰相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加上其它现实的、偶然的因素
 

1862年,日本藩士搭乘“千岁丸”前往上海考察。“千岁丸”抵沪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上海,藩士们争相前往前线观战。在参观了李鸿章的淮军之后,高杉晋作评论道:“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峰洁认为,这样的兵“我一人可敌五人”。名仓予何人说:“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与西虏(指西方)战而亦有取胜之时,何况以本朝武勇之兵,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则西虏之猖獗不足深忧也”。
请回答:
(1)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日本处于何种情形?
(2)明治时期的哪些政治策略及措施与此次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一:20世纪部分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大事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A 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B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7年7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10月
   D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46~  E 
美苏阵营冷战
1993年
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1月1日开始运作。
1997年
爆发  F   金融危机

材料二: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

项目
金额 (亿美元)
年  增  长  率 (%)
1990
1999
1986-1990
1991-1995
1996-1999
1998
1999
跨国兼并
1506
7201
26.4
23.3
46.9
74.4
35.4

(转引自陈继勇 肖光恩:《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三: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基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1)请在材料一中字母所在位置填写适当的文字。
(2)材料二提供了哪些信息?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