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高中历史 / 高三 / 高考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

2021-11-16    16    602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 甲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石碑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 自强与求富 B. 进化与革新 C. 改良与革命 D. 民主与科学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 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 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 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 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 平等 B. 自由 C. 人权 D. 博爱

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奴隶贸易的兴起 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内燃机的应用 垄断组织的形成

图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地广人稀

自然灾害频发

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 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

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

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 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