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初中历史 / 九年级 / 中考试卷

[广东]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佛山卷)历史

2020-03-18    16    30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公元前221年是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3世纪早期
C. 公元前2世纪晚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 "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C.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D. 名胜古迹众多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

A. 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 《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
C. 《史记》的体裁多样 D. 司马迁史德高尚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郑和下西洋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他的积极影响是

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 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

A《、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 批判继承 B.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 完全否定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下面表格是某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粮食产量
比上一年减少
1958年
20000万吨

1959年
17000万吨
3000万吨
1960年
14350万吨
1650万吨
1961年
14750万吨


A.自然灾害   
B.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挫 
C.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
D.农业生产合作社效率低下

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国宴上,考虑到贵宾来自不同国家,熬汤时特地选择了穆斯林清真食材。这反映对哪种文化国家的尊重?

A. 犹太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佛教

16-17世纪的西方人眼中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材料中当时西方人看来,哥伦布的发现
①使人类历史进入了欧洲时代 ②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 ③追逐黄金、发财致富 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④

近期,乌克兰局势发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代历史事件中,与克里米亚命运紧密相关的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十月革命
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 二月革命

爱德华·斯诺登做了一件让让全球震惊的事情:把"山姆大叔"的监控项目和手段曝光。从媒体角度看,突出反映了

A. 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 网络、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 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

2014年5月,英国议会各党派在欧盟议员的选举中,独立党获得英属最多的席位。有评论称:这是17世纪英国爆发"重大革命"以来,新兴党派首次在重要的议会选举中战胜工党和保守党。--据央视新闻述评整理
请回答:
⑴17世纪英国爆发的"重大革命"指哪一次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17世纪英国的"重大革命"有何重大成果?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⑵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⑶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