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首页 / 试卷库 / 初中历史 / 九年级 / 中考模拟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初中九年级中考前模拟02历史试卷

2021-10-23    18    2150   

为完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包括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1918年底,北大学生解万民翻开最新杂志中李大钊的文章,立即被其犀利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这种思想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B.“变法维新”的思想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

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凝聚了学生、知识分子、商人、工人等力量的五四运动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美国独立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A.摧毁了封建君主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颁布了《人权宣言》 D.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下图是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其中对A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B.发明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C.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 D.生活中人们普遍采用电灯照明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后,俄国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国家建设里面去。俄国慢慢“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提到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工业化政策

“我们对未来并不失望,因为美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让我明确地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为克服“恐惧”而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B.压缩农业生产,实行政府补偿
C.加强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D.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复兴之路》陈列共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个部分,通过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1)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哪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举一例即可)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将怎样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谁领导的?这次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

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对影响着一个时代或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         ——北师版七下教材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三 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其直接效果怎样?(2分)
(2)据材料二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谁?邓小平从而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据材料三分析“第一扇‘窗’”是指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