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B.邮票上的人物直接指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
| C.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
D.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人物的学说![]() |
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B.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
| C.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
| D.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
在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
| B.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
|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
|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
|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 A.“托古改制” | B.“变者古今之公理” |
| C.“祖宗之法不可变” | D.“中体西用” |
王夫之认为:“子曰,奢则不孙(通“逊”)。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曰,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材料表明王夫之的消费理念是
| A.俭奢有度 | B.崇尚节俭 | C.量入为出 | D.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