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
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
怀想朴素冯 磊
当大地在夜幕中沉静下来,月光闪烁着光辉,天边有星儿闪烁;当夏天的蛐蛐儿发出第一百声鸣叫,当布谷鸟的歌声响彻大地和原野——此时此刻,一个词语倏然被人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
当一百匹马儿踏踏地走过草原,当大奶子的妇女挤下第一百桶牛奶;当牧马人浑身酒气从远方归来,当第一碗酒从牛粪的火焰中温热——此时此刻,一个词语被人倏然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
静静的夜晚,远处突然传来敲着梆子唱歌的声音。那是一对父女,他们要在夜晚收获更多的诗意。那清脆的女儿的歌喉,突然间惊跑了我门楼上的鸽子。那不间断的梆子的响声,直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夏天:小草青青,割草的孩子坐在垄沟边上,他把双脚浸泡在水沟里,那清澈见底的井水冰凉彻骨,让这个小家伙浑身的汗毛眼子发紧。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起了走在乡村菜园子里的祖母,想起了在村子南边地里放羊的爷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日头是洁净的,井水是冰凉的,羊羔子大摇大摆地跑到地里吃草,地里、沟边上还有放鹅的孩子。那些嘎嘎乱叫唤的家鹅,迈着绅士般的步子,使着劲、低着头用扁扁的嘴巴寻找野地里的虫子和青草。
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记忆。当都市的喧嚣一再地逼近,当田园牧歌逐渐消失殆尽,那些生活在往事回忆里的孩子们有福了:他们的脑海里,总能够很轻松地寻找到往日的歌谣,拔草用的筐子,一起割草的玩伴以及村头上母亲焦急的呼喊声……
那些容易在往事里寻找歌声的孩子们有福了:当浮躁迫近,当人们不得不靠复制来温习往日的生活,当草鞋被有心人从大山里运出来高价叫卖,当野菜的价格一次次高过大棚菜的价格,当一个村姑的爱情故事被无数人在梦里反复温习,当一些人的脚步从此不再踏进乡村,当乡村终于慢慢消失在往日的记忆里,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充满了五颜六色,而“朴素”这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正在变成一种稀有的商品并突然时尚起来。
就是在这天夜里,我突然感觉到,那种朴素的日子距离我们是多么近而又多么遥远啊!我因此更加怀念那消逝于不远处的、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的生活。我突然怀念起自己家里麦秸垛边上跳着寻找虫子的那几只母鸡,突然想起了阔别多年的小伙伴们。我端起酒杯,突然想到应该到遥远的乡下去看一看了:那些人和那些事,那些泥墙、那些蝈蝈,那些炊烟、那些玉米棒子,当然,还有那弯着腰走路的老父亲和豁着嘴巴说话透气漏风的老妈妈。
(选自2007年7月《散文》月刊)
16.文章前两段都以“此时此刻,一个词语倏然被人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作结,作者这样写其匠心何在?文章第三段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静夜梆声和歌声,这样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17.为什么作者在文末会有“突然想到应该到遥远的乡下去看一看了”的想法?请联系全文回答。
答:
18.文中说:“那种朴素的日子距离我们是多么近而又多么遥远啊”。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答:
握 一 把 苍 凉
(台湾)司马中原
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圆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一心的单寒。谁说月是冰轮,该把它摘来抱温着.也许残秋就不会因月色而亦显妻冷了。离枝的叶掌悄然飘落在多苔的石上,悉窣幽叹着,俄而听见高空洒落的雁声,鼻尖便无由得酸楚起来。后来忆起那夜的光景,只好以童梦荒唐自解,端的是荒唐么?成长的经验并不是很快意的。
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褥子、山和水厦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深细徽妙的过程,你曾想抱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它积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但愿你懂得我哽咽的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成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浮居岛上三十余年,时间把我蚀成家宅那面斑驳的粉壁,让年轻人把它当成一幅幅奇幻的画来看,有一座老得秃了头的山在北国,一座题有我名字的尖塔仍立在江南,我的青春是一排蝴蝶标本,我的记忆可曾飞入你的幻想?
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过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我走过望不尽天边的平野,又从平野走向另一处天边;天辽地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而一把伞下旋出的甜蜜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图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辨识,去憬悟。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愿我的感觉得到你的感觉的指正。你是另一批正在飞翔的蝴蝶。
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把自己站立成一季的秋,从烟黄的旧页中,竟然捡出一片采自江南的红叶。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叶面的题诗,因此,我的青春根本缺少“红叶题诗”的浪漫情致。中国啊,我的信是一口生苔的古井,沉黑幽深,满涨着垂垂欲老的恋情。
一个雨夜,陪老妻找一家名唤“青春”的服装店,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分不清是立着还是挂着。妻忘了带地址,见人就问:青春在哪里?被问的人投以诧异的眼神——一对霜鬓的夫妇,竟然向他询问青春?后来我们恍然,凄凉的对笑起来,仿佛在一霎中捡取童稚时的疯和傻。最后终于找到那间窄门面的店子,玻璃橱窗里,挂满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猜想妻穿起它们来,将会有些戏剧的趣味。若说人生如戏,也就是这样了,她的笑瞳里竟也闪着泪光。三分的甜蜜,竟有着七分的苍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惚都化成片片色彩,图案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事物。中国不是一个名词,但愿你懂得,我们不是庄周,精神化蝶是根本无须哲学的。
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15.文章题目是“握一把苍凉”。文中说“三分的甜蜜,竟有七分的苍凉”。这“一把苍凉”的内涵是什么?
16.文中第五段写道“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第六段又说“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这两处文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17.文章结尾说“握一把苍凉献给你”,为什么要献给“你”“一把苍凉”?作者意欲告诉“你”什么?
18.分析下面加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天辽地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
(2)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金字塔湖余光中
我们果然有了一个湖。
湖在内瓦达的西部。由于它在派犹特印第安人的保护区内,虽然柔丽得像一个印第安小公主,到底还没有出嫁,有勇气闯进去幽会的单身汉一直不多。由于她的诱惑不是公开的,我说,没有白人游客成群来去,像他们集体蹂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她是我们的。
派犹特族人叫她金字塔湖。倒令我们想起尼罗河畔,另一种沙漠熏成的暗媚。而无论是爱伊达或者波卡杭达,她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种丰满的沃艳,一种茶褐色的秘密,被湛湛的蓝水汪汪的蓝所照亮。内瓦达的大盆地,比犹他更阔大。原子武器的试验场,不毛的大漠中闪闪怒开炸弹的死亡昙花,昙花幻化成有毒的菌啊,膨胀得多诡谲的白菌。任你蹂躏人造的炼狱,此地的山中一无所闻。世界很少闯进来过。越战和东柏林,像凯撒的战争一样不现实。华尔街的股票涨起又落下,你以为平滑的湖面会牵动一条波纹?站在金字塔湖边,我们恍然了,面对这隔音的隔世的隔音。山静着公元前的静,湖蓝着忘记身世的蓝。不知名的白水禽,以那样的蓝为背景,翔着一种不自知的翩翩,不芭蕾给谁看也不看我们。
因为那是金字塔湖,冰河期的洪泽龙潭浸吞之地。大半个内瓦达泡在淼淼的龙潭之中,直到冰河期宣告大退却,仅留下零零落落的几汪小湖。金字塔湖便是遗孤之一。困在内瓦达的犬齿山阵里,已经是高海拔的湖面,倒映海拔更高的山峰。七千八百呎的拔伦峰蔽于北,八千一百呎的托哈肯阻于东。更高的马拉山和土垒峰围成西南的崇峻。整块内瓦达结成一片咸咸的台地,黏着西犹他的大盐湖沙漠。说那是沙漠,并不正确,因为不毛的童山之间,尽是含盐甚浓的白沙黏土。寸绿不生,氯化纳的荒原有一种死亡的美。白色的死亡散布在金字塔湖四周,像一块块病态的白癣皮,形成了烟涧沙和黑石沙漠,形成了咸原和亨伯特洼地,和涸了的温尼缪加湖。
最大的一块,南北百哩,东西四十哩,横阻在盐湖城和内瓦达之间。那便是险恶的大盐湖沙漠,我们曾在其上抛锚。地质学家说,此地原是古代的庞巍泽,渐渐干去,留下了沙漠,未干的部分,形成有名的大盐湖。站在金字塔湖的洁蓝之上,我们想起那夜在大盐湖泛舟的经验,胃里泛起一股酸涩。多狰恶的水之汇合!七十五哩长,五十哩阔,十三呎深的巨盐池,西半球的死海,盛多少万吨的盐!平底船在腥咸的黑波间颠踬前进,沙漠的热风吹来,拂我们满脸满臂的盐花,像为了悲悼什么而刚刚哭过。鼻孔如煽,火辣辣的喉头难咽口水。黑舌黑舌舐过的地方,以手扶舷,立刻黏上薄薄的一层粗盐。无月夜,岸上也无光。四周吮吸有声的是黑波,不可测的黑波黑涛黑波涛,浴几匹轮廓可疑的岛。众人在昏茫中交换忧虑的面容,似乎在说,今夜大概是难以幸免了。不是水鬼,也溺为阴诈的腌鱼。
那真是一次自虐的死亡航行。想起来,犹有余悸。大分水岭的晕眩之后,沙漠的煎烤之后,是盐池的腌渍之后,才遁入金字塔原始的静谧,安全。从南方进入印第安保护区,一路是空廓廓的平台地。山路渐渐斜下去,视野向前向下作纵深的推移。忽然,我说是忽然,因为在你来得及准备之前,一汪最抒情的蓝便向你车首卷了过来。谁能一口气咽下这么开阔的静呢?下一瞬,十哩的清澄便匍匐在你脚了。停车在阔软如双人床的沙岸上。我们向完整的纯蓝奔去,拨开被高原的太阳晒得又干又松的空气。已然是七月中旬了,湖水却冰得踝骨发痛。遂在水边的凝灰岩上坐下来怔怔地望湖。古代热喷泉的遗迹,多孔如海绵的凝灰岩,像一些笨重的哑谜,散乱成堆地在湖边排成费解的阵图。纯净的阳光照在上面,增加多少阴影的侧面。我们倚坐的一块特别大,玲珑的白珊珊凝结成一具巨型的螺壳,壳缘回旋,我们立在螺中,探出头去,望远处崚嶒的瘦石,僵立成贾可美蒂的画廊,排出参差的小小列屿,迤逦入水,止于一座圆锥形的褐色小峰。那便是金字塔了。
(节选自余光中《咦呵西部》,题目为编者所加)
16.综观全文,金字塔湖具有什么特点?
17.作者描写的是“金字塔湖”,中间插入了“大盐湖泛舟”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18.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海边,望着浪花张庆和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倾诉
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惨烈的岁月曾经把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历史曾经压得它气喘吁吁……
而林则徐呢?那个身着官服,头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伟岸在小学课本里的钦差大臣呢?那个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呢?
终于,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叠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就是虎门炮台。
探访这片中国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曾经是我许久的心愿。
仰望着艰前的一簇簇雕像,触模着被战争的牙齿啃噬留下的斑斑伤痕,我的目光不觉抛向了那个浴血拼杀的战场。
虎门的布防,不可谓不周;清军将士,不可谓不勇。然而他们却失败了,败得很惨,数千忠勇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在了这里。
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逝去的人是悲壮的。但那是一个朝代制造的罪恶,是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
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有一处浓缩的且被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的战斗场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
清军将士对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希望的,可他们哪里料到,飞舞的大刀怎能抵得过先进的洋枪,热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扛得住牢固的舰盾。正当勇士们期待援兵,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倭,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就这样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
这里的花,无不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叶,无不为他们沉痛哀悼……
浪花呀 疾病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恸哭
是的,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美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是朝廷里那些吮尽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权力持有者,是那个喂养着无数蛀虫的腐朽污浊的社会渊薮和那个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海潮退去了,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他们嬉笑,他们追逐,他们不时地弯腰拾起一枚枚喜悦,或者扬手放飞心中的满足……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
那是大海在叩问
是历史在嘱咐……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节)
16.理解文中“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一句,回答问题。
(1)句中“问号”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问”的答案有哪些?
17.请分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分析本文使用的三节诗句的作用。
18.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最后一节诗中,“历史在嘱咐”的深刻含义。
东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茶在英国萧乾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在海上要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图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掐出一撮茶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湖畔诗人柯勒律治(1875—1912)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1989年9月12日
(选自团结出版社《上午咖啡下午茶》,有删节)
16.茶是我们眺望英国的一扇小小的窗户,请结合文章的具体描述谈谈你从中看到了英国人怎样的精神气质?
17.本文意在介绍英国的茶文化,却有一个自然段写到了宴会,请分析一下这一段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18.在剑桥大学有一种说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据本文的描述,你认为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