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其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四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3)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表明,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发表了142人的答案。 在这各色的梦里,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94 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1933年的新年故事: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年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年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年梦想”中的主要愿望(不得照抄原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年梦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实践活动)。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三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