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井田制趋于瓦解 |
|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 D.土地兼并严重 |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意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而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意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的虚伪 |
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 A.棉纺织业 |
| B.麻纺织业 |
| C.造纸业 |
| D.丝织业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 B.水利工程的兴修 |
| C.社会秩序的稳定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康熙帝和雍正帝的旨令所体现的主要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 B.官府垄断贸易 |
| C.打压商人 | D.闭关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