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 B.亚洲、非洲、美洲的黄金储量丰富 |
| C.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 D.欧洲人聚敛财富的强烈要求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1901年,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恶棍、流氓”。他们用来庇护的依据是
| A.开放通商口岸 | B.海关管理权 |
| C.领事裁判权 | D.片面最惠国待遇 |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B.说明中国人民惧怕竹枪火炮 |
| 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
| 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