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工业化政策 | D.计划经济体制 |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 B.深化了体制改革 |
|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 D.冲破了思想樊篱 |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
|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 B.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
| C.新中国的成立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
|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
|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