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 B. |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
C. |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 D. | 《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据此可知当时()
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 |
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 |
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
D.中国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 |
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
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
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 |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
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
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 | B.土地革命 |
C.创建革命根据地 | D.开展游击战争 |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
C.明显的限袁倾向 |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