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竹影
苏诗布
①我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让他更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一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他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们,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⑤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他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他就带我进那片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⑥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颗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了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⑦母亲捆好那片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⑧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篧篧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的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⑨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简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几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释“爱慢慢地长长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第八段引述《诗经》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宣德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名于世,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典范。

宣德青花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盘、碗、瓶、罐、花盆、壶、洗、钵、盒、三足炉、八方烛台等。受当时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有许多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和陶器,如花浇、鱼篓樽、盘座、折沿盆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均为分段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工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小件器物造型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与国产料不同的是,其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所以呈深沉浓艳色调,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腹部均有书写。主要以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画精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已故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圈,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所认为的宣德青花得到极大发展的原因的一项是()

A.当时的宣德皇帝和王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
B.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C.从波斯进口的青料的使用。
D.宣德青花瓷大量行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宣德青花是“中国青花瓷器的典范”的一项是()

A.宣德青花烧造的数量空前,朝廷曾一次就下达了烧造龙凤瓷器三四十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
B.宣德青花造型多种多样,富于变化,具有雄伟沉厚,庄重古朴典雅秀美的艺术风格。
C.宫中传世有青花釉色,呈深沉浓艳色调 ,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
D.宣德青花装饰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取材广泛,绘画气势壮阔。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可能就是因为宣德青瓷器奠定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
B.元代青花的特点是布局风格层次繁密,画法粗犷,装饰上不疏朗,规矩而少变化。
C.宣德青花如果不用进口青料,就不会成为我国瓷器的名品之一。
D.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是明政府扩大其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与各国贸易往来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一九九○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4.对本文题目“寂静钱钟书”中“寂静”二字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内涵?
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