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请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2)简述“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 山 子 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③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使酒:酗酒任性。 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苟余情其信芳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也。夔幼丧父,与母兄居,以孝友称。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①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遂遁匿灊山②。
建安二年,夔将还乡里,度术必急追,乃间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顷之,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时有传袁术军乱者,太祖问夔曰:“君以为信不?”夔对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夫失道之主,亲戚叛之,而况于左右乎!以夔观之,其乱必矣。”迁长广太守。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战。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乃遣郡丞黄珍往,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牟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太祖从其言。
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如是则天下幸甚。”太祖称善。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践阼,封成阳亭侯,邑三百户。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薨,谥曰靖侯。子曾嗣,咸熙中为司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魏太祖曹操。②灊山:灊,音qián。灊山,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胁令说蕲阳游说
B.乃间行得免赶时间
C.不可卒绳以法通“猝”,仓猝
D.若一切齐以科禁同等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以夔彼郡人蕲阳为太祖固守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乃间行得免其民间小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下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
B.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
C.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
D.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夔为人很有气节,他曾拒绝袁术的征召,后来袁术又企图利用他攻克蕲阳,他就趁机逃到了灊山。
B.何夔治理郡县很有办法,可谓足智多谋,有时以柔克刚,有时武装攻克,有时使用离间计,各个击破。
C.何夔曾提出“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上思国家法律,下忧百姓实际,可见其治郡很有全局观。
D.何夔分析问题能从实际出发,太祖多次采纳他的建议。文帝继位后,对他很敬重。他死后,爵位由儿子何曾继承。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译文:
(2)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
译文:
(3)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C.文炳曰:“后当德我。”德: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诬蔑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以民蚕麦偿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D.民亦有不乐为者南冥者,天池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⑶.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无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疾:痛恨。
B.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C.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为:拆毁。
D.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逐;驱赶。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趋向、奔赴B.乃钻火烛之烛:烧
C.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因为D田忌欲引兵之赵之:到、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在魏国遭庞涓迫害,齐将田忌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将孙膑救至齐国。孙膑因此为齐国效力。
B.孙膑为了迷惑魏军,故意用“增兵减灶法”以骄其心,使庞涓兼程轻进以逐齐,终于中埋伏身死。
C.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D.“围魏救赵”是一种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而马陵道之役,孙膑能吃透敌军心理,因势利导,一战成功。足见其高超的军事才能。

翻译下面句子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2)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苏辙:李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