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一副对联?
A.屈原 | B.辛弃疾 | C.杜甫 | D.李白 |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可能导致政治动乱 |
C.这一做法不利于当时军机处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最早那次“革命”主要是指
A.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B.王位世袭制确立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 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而在“税收国家”,税收则来自地方行政单位。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不属于“税收国家”的是
A.秦 | B.唐 | C.西周 | D.明 |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该运动的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清朝咸同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
A.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 B.割占香港 |
C.攫取领事裁判权 | D.强建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