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 ,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概括指出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变化的特点。这些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在这些变化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有人说它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分析在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2“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1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2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其主要特征。明朝时商品经济又有伺新发展?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