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 | 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
B. | 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
C.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
D. | 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
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计: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工业方面,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0万元,增加了11.1%。此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扫除了障碍 |
B.国民政府的鼓励政策 |
C.抗日战争的爱国热情 |
D.经济危机时西方国家无暇侵略 |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史载,宋朝湖州(今浙江省北部)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今浙江省西部)“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 B.农产品商品化 |
C.小农经济衰落 | D.经济重心南移 |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班固的经济思想是
A.重农抑商 | B.重商抑农 |
C.农商皆本 | D.重视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