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说明。
材料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明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多数中国人带着“拥护党、感谢政府”的朴素感情参加政治活动,凡事按“领导意思做”,不怀疑、不反对;“文革”所演绎的“大民主”,用情感代替理性,用人治代替法治的政治参与,收获的却是混乱、倒退、浩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为。
材料三 近年来,农民工因权益遭受侵害,自感解决无望而采取极端方式抗争或群体性堵路、堵门等事件屡有发生。专家认为,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选择沉默,更容易选择极端、群体性甚至是报复性的抗争方式。
(1)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你认为我国为什么要把“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如果以“‘文革’时期公民政治参与与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公民政治参与之比较”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你提交的报告中你准备如何陈述两种政治参与的本质区别。(6分)
(3)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官员,你认为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应如何防止材料三中情况的发生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律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
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
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自然界的主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09年8月15日,张三和李四约定:张三将其祖传的一幅名画卖与李四,价款为10万元。8月20日,双方同时履行各自义务。8月16日,因王五出价12万元,张三将祖传名画卖于王五。
请问:李四能否在8月16日要求张三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
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一份总货款为10万元的购销合同,合同约定违约金为货款总值的10%,同时根据合同,甲公司交付定金10 000元。
试分析甲公司能否在请求乙公司承担违约金的同时又双倍返还定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