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精明苛求
D、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   自令放为    
B、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
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 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 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答: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高其选高:高,与“低”相对。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蒙受,普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笃志为文章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选自《语文读本Ⅱ:严光不慕仕途》)
(二)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区欲即诣造 自称谦辞
B.阿谀顺旨要领绝腰与颈
C.帝即其卧所立即,马上
D.于是升舆叹息而去登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久,乃张目熟视 B.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及时相遣归
C.陛下差增于往 D.光以足加帝腹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既替余以蕙纕兮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光武帝“以贵下贱”的一组是()
①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②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③车驾即日幸其馆④不可相助为理邪
⑤于是升舆叹息而去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年轻时就很有名声,且是光武帝的老朋友,到了光武帝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却改名隐身江湖,表现出不攀附权贵的高尚节操。
B.司徒侯霸与严光有旧交情,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拜访严光,便派人送信请他屈就前来叙旧,严光很生气,把信笺投给使者,并口授回信警告和劝诫侯霸。
C.当严光被接到京都后,光武帝亲临客馆拜访严光,恳请他辅助自己治理天下,虽遭到严光拒绝,却依旧能包容尊重严光。
D.范仲淹认为,没有严光就不能成就光武帝一生的辉煌,没有光武帝也不能成全严光的清高品格。一个是心比日月还光明,一个是气度比天地更广阔。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严光不慕仕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因日暮,自屈语言。(《严光不慕仕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言曰:齐王已死宣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B.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C.齐人未附附:归附。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夸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3分)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疆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疆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指地位微贱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D.号令一出太后一:大都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的一组是(▲)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⑥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
B.如意立为赵王后,好几次差点儿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
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第一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其它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句3分)
①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译文:
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译文: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也。其父为丞相掾,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举侍御史。是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后为丞相掾,复擢好畤令。
时,涿郡比得不能太守。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延年至,遣掾蠡吾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劾,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岁,迁河南太守,赐黄金二十斤。豪强胁息,野无行盗,威震旁郡。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河南号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是时,张敞为京兆尹,素与延年善。敞治虽严,然尚颇有纵舍,闻延年用刑刻急,乃以书谕之曰:“昔韩卢之取兔也,上观下获,不甚多杀。愿次卿少缓诛罚,思行此术。”延年报曰:“河南天下喉咽,二周余弊,莠盛苗秽,何可不锄也?” 自矜伐其能,终不衰止。(府)丞义年老颇悖,素畏延年,恐见中伤。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义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乐,取告至长安,上书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饮药自杀,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按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节选自《汉书•严延年传》)
注:①掾蠡吾,官职名。②新将:指新郡守。③韩卢,战国时韩氏的猎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擢好畤令擢:提拔
B.皆文致不可得反致:精密,细密
C.自矜伐其能伐:功劳
D.事下御史丞按验按:查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曲文以出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B.莫敢与牾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恐见中伤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D.实亲厚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两高”时,负责查办此案的赵绣准备了轻、重两样的案卷,来观察严延年,最终赵绣在受查究的“两高”之前被处死,这反映出延年“用刑刻急”的特点。
B.延年为人处事,有其厚道的一面,对同僚也能“亲厚之”;但他一贯以严酷著称,百姓官吏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浅莫测,甚至胆战心惊。
C.延年奉行严刑峻法,收到“道不拾遗” “威震旁郡”的治理之效。他“扶助贫弱”,能依法帮助他们,甚至对有可能被判死罪的,也“一朝出之”,大受吏民的欢迎。
D.延年“敏捷于事”,即使子贡、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但他根据自己好恶处理案件,又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劝告,以为在特殊地区,必须从严治理。因过于自以为是,最终落得“弃市”的结局。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4分)
⑵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3分)
⑶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