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③,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④《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 藉手:借助,“藉”同“借”。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类:相似。
C.买榜江涘 买榜:购买船桨。
D.再拜跪伏,祝毕 祝:祭祀祝祷。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若相助以悲者 天涯若比邻
C.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 且为之奈何
D.其为文词因以达意 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于)漳水湄
B.薄暮,雪作风凛,(舟中)不可留
C.于是(余)相向感唶
D.以(之)附季汉事后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专制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D.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②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③之射而方朔④之占, 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⑤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注②赒,周济,接济。注③逢蒙,擅射者。注④方朔,擅占卜。注⑤衮冕,封建君主的礼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显:显达 | B.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夺:强取 |
C.破奸发伏,逆见随决破:揭穿 | D.务施贷以赒乡务:致力于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
B.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
D.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2)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3)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寇瑊,字次公,汝州临汝人。擢进士,授蓬州军事推官。李顺余党谢才盛等复起为盗,瑊设方略,擒送京师。徙开封推官。会施州蛮叛,转运使移瑊权领施州。先是,戍兵仰他州馈粮,瑊至,请募人入米,偿以盐,军食遂足,而民力纾。未几,溪南蛮复内寇,瑊率众擒其酋领戮之,以白芀子弟数百人筑栅,守其险要。
迁殿中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尝奏事,帝询施州备御之术,因谕之曰:“东川控蛮夷,尔功已试,其为朕镇抚之。”命为梓州路转运使。天禧中,河决澶渊。瑊视役河上,堤垫①数里,众皆奔溃,而瑊独留自若。须臾,水为折去,众颇异之。迁工部郎中,上言:“契丹约和以来,河北减戍卒之半,而复刺土兵,其实益三分之一,而塞下军储不给。请行入中、凿头、便籴②三说之法。”入为三司度支副使。未几,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益州。
仁宗即位,迁给事中。瑊与丁谓厚善,帝谓辅臣曰:“瑊有吏干,毋深谴也。”徙邓州,坐失举,降少府监、知金州,复右谏议大夫。会河决,徙知滑州,总领修河。既而以岁饥令罢役,瑊言:“病民者特楗刍③耳,幸调率已集,若积之经年,则朽腐为弃物,后复兴工敛之,是重困也。”乃再诏塞河。河平,擢枢密直学士。
明年,复给事中、知秦州,又坐失举夺一官。召权三司使,复其官如故。时有议茶法者,帝访以利害,瑊曰:“议者未知其要尔。河北入中兵食,皆仰给于商旅。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而边民困于馈运,茶法岂可以数更?”帝然之。权知开封府,戚里有殴妻至死,更赦事发者。太后怒曰:“夫妇齐体,奈何殴致死邪?”瑊对曰:“伤居限外,事在赦前,有司不敢乱天下法。”卒免死。天圣末,再使契丹,未行而卒。 (节选自《宋史·寇瑊传》)
【注】 ①垫:陷沉。②入中、凿头、便籴:宋代官府购置边境粮草的三种物流手段。
③楗刍:堵塞河堤决口的竹木土石材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兵仰他州馈粮 仰:依靠 | B.军食遂足,而民力纾纾:宽缓 |
C.未几,溪南蛮复内寇寇:侵扰 | D.水为折去,众颇异之折:减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寇瑊吏治才干的一组是( )
①瑊设方略,擒送京师②偿以盐,军食遂足③众皆奔溃,而瑊独留自若
④河平,擢枢密直学士⑤皆仰给于商旅⑥有司不敢乱天下法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瑊消除盗患有方,平定蛮夷得力。谢才盛等人为盗,寇瑊设计擒获他们移送京城;在与南蛮的交战中,寇瑊率领众人斩获其首领,并派人守其险要。 |
B.寇瑊出谋划策,忠心为国。在任工部郎中期间,针对与契丹议和之后,河北边关守军供给的变化,建言朝廷实行多种政策来解决问题。 |
C.寇瑊治河有道,成绩显著。黄河决口,寇瑊受命负责修河之事,百姓因为灾荒停止修河工事,寇瑊上奏建议此时应继续治河工程,获得皇帝准许。 |
D.寇瑊恪尽职守,敢于直言。针对有人议论茶法之事,皇帝征询寇瑊的看法,寇瑊从商人、百姓实际利益出发,直言变更之弊,得到皇帝认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谕之曰:“东川控蛮夷,尔功已试,其为朕镇抚之。”(5分)
(2)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而边民困于馈运,茶法岂可以数更?(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9分)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翌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翌日,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翌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欲隳其守隳:毁坏 |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徒:徒党,同一类人 |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逆:叛逆 |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假:给予帮助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乂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认为……奇妙 |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郑国公严武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4分)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3分)
(3)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3分)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共9分)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注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先浑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注】稽颡: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弓马,勇力绝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侪类以此少之少:嫉妒
C﹒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忤:抵触、触犯
D﹒帝因召济,切让之让:责备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②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还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
C.王济外表儒雅,但为人刻薄善妒,喜欢用言语伤人,同辈人因此轻视他。他的言辞又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时,王济则以直切之语予以回敬。 |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劝学》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