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实情 |
|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币:钱币 |
|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趣:同“趋” |
|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 ②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
③齐王惑于秦、楚之毁 ④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
| B.①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
| C.①冯驩乃西说秦王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
| D.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
|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
|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
|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
| B.据此,是交构之渐构:构:陷,陷害。 |
|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物:世间所有事物。 |
|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寤:睡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B.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 C.①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 D.①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
|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
|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
|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
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
|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
|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
|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 |
| B.终已不顾顾:顾惜 |
| C.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
|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之威顷之未发
B、又前而为歌曰夜缒而出
C、燕王拜送于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荆轲有所待失其所与,不知
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根据下面的要求,断句并翻译。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信手拈来,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解了,而且一直在误解、误用。比如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年来被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 “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请结合“有教无类”的宗旨,重新思考该句的“句读”及句意。
(1)断句:民 可 使 由 之,不 可 使 知 之(用“/”断句)
(2)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
|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
|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
|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
|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
|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阅读下面文字。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加点字词:
①或脱身以逃()②剪发杜门() ③不知所之者()
④辱人贱行()⑤哀斯墓() ⑥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翻译文句。
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答:。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答:。
④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本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简析并说明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