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者、蜘蛛和恶魔,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苏维埃的敌人”。为此,苏联开始( )。
A.实现工业化 | B.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 |
C.消灭富农阶级 | D.确立斯大林模式 |
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
B.改变分配的方式 |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
D.改变所有制性质 |
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计划经济体制 | D.市场经济体制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C.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D.重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