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农村的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下面是近三年我国的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内容:
2007年1号文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2008年1号文件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目前符合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009年1号文件是连续六年第六次锁定“三农”。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土地流转的做法体现了经济常识哪些道理?
200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不断开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明显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显着增加。因此,应当顺应现阶段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的趋势,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前不久,全国实施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三支一扶"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0多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近400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今天的宁夏,已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346元增加到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6元增加到3181元,分别增长了31倍和27倍,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2.7万人下降到5万人。
材料二要实现自治区的繁荣发展和团结稳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这是内蒙古自治区60年发展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应当继续遵循的重要原则。
结合材料,说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
2008年6月23日,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在使馆举行西藏专题记者招待会。孙大使指出,中国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特殊权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经历了40多年的自治管理,中央在保护西藏的传统语言、文化,帮助发展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
2008年6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西宁完成了青海境内最后一站的传递。3天的青海之旅,“祥云”飘过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传递,领略了青海多彩的自然风情和500多万各族人民的奥运激情,同时也成为青海生态保护成果和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见证。
我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是因为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