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
古希腊哲学思想活跃的因素有
①希腊自然条件优越②古希腊社会经济发达③古希腊社会政治制度的先进④古希腊先哲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辩,注重传承和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损益,到明清时期已经与他原来的学说形成了巨大的差别。然而,孔子的地位却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文人需要孔子作为精神领袖 | B.统治者需要孔子学说作为统治工具 |
C.儒家学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D.社会需要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的反映的是
A.政论思想 | B.教育思想 | C.伦理道德规范 | D.为人处事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