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伊字叔夏,有武干,标悟简率,为王濛、刘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时苻坚强盛,边鄙多虞,朝议选能距捍疆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以绥御有方,进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建威将军,历阳大守,淮南如故。与谢玄共破贼别将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及苻坚南寇,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俱破坚于淝水,以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为江左第一。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于昏醟①尤甚,惟狎昵诌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②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笋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笋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伊在州十年,绥抚荒杂,甚得物情。桓冲卒,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将军如故,假节。伊到镇,以边境无虞,宜以宽恤为务,乃上疏以江州虚耗,加连岁不登,今余户有五万六干,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米,移州还镇豫章。诏令移州寻阳,其余皆听之。伊随宜拯抚,百性赖焉。在任累年,征拜护军将军,卒官。
(节选自《晋书•桓伊传》,有删改)
注:①昏醟(yòng):酗酒。②险诅(b)):邪恶不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苻坚强盛,边鄙多虞 虞:意料
B.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 稍:渐渐
C.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 弥:更加
D.除诸郡逋米 逋:拖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桓伊“有武干”和“性谦素”的一组是
①与谢玄共破贼别将王鉴、张蚝等
②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
③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④朝议选能距捍疆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
⑤绥抚荒杂,甚得物情
⑥以边境无虞,宜以宽恤为务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伊有军事才干,睿智干练,与谢玄共同打败了贼兵的别将王鉴、张蚝等,凭此战功被封为宣城县子,又被提升掌管豫州诸郡的军事,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封永修县侯,任右军将军,皇帝赐钱百万,衣料千端。
B.桓伊与王徽之二人并不相识,桓伊虽然贵显,但王徽之要求他演奏一次,桓伊便下车,坐在胡床上,给他吹奏了三支曲子,吹奏结束,便上车离开:客人主人没有说一句话。
C.一些邪恶不正的人,嫉妒谢安,设计陷害他,于是皇帝对谢安也很有看法。桓伊通过为皇帝演唱使皇帝感到惭愧,使谢安很感动。
D.桓伊作为皇帝特使,深入边境,提出自己很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边境没有什么忧患的事,对百姓应该以宽容体恤为主务。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
译文:
(2)诏令移州寻阳,其余皆听之。伊随宜拯抚,百姓赖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
B. |
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
C. |
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
D. |
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
B. |
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
C. |
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
D. |
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②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材料三: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均选自《孔子家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庶物从之 庶物:万物 |
B. |
是故君子兴敬为亲 兴:倡导 |
C. |
以不肖代贤 不肖:不聪明 |
D. |
枯鱼衔索 衔:含着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 |
B. |
其政之本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C. |
辞于孔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 |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为击破沛公军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
B. |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
C. |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
D. |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论语》中也有子路、曾皙等人侍坐于孔子的记载。 |
B. |
古人的名与字常有关联性,文中的“赐”是子贡的名、“赐”与“贡”意义相对。 |
C. |
“宰”,古代官名。“信阳宰”指信阳的地方长官,总管当地事务。 |
D. |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奉天子之时”中的“天子”指鲁哀公。 |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大婚”是教化百姓的途径,国君在婚礼过程中应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成为楷模。 |
B. |
子贡赴信阳前,孔子告诫他要勤于做事,特别是要任用贤德之人,使他们奉守法令来引导百姓。 |
C. |
子路因为父母年老而无法做官,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一展抱负,在楚国过上了富贵生活。 |
D. |
这三段记录孔子与他人对话的文字言简意赅,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
B. 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C. 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
(7)请概括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个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ㅤㅤ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
B. |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
C. |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
D. |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
B. |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
C. |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
D. |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
B. |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
C. |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
D. |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
B. |
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
C. |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
D. |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ㅤ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
B. |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
C. |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
D. |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
B. |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
C. |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
D. |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