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孺子祠堂记》(节选)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分)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3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年十三,善属文。多游鄠、杜间,尝馆于张琼家,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白豪俊,尚气节,重交友,在词场中称甚著。
建隆二年,窦仪典贡部,擢进士甲科。乾德初,献文百轴,试拔萃高等,解褐授著作佐郎,廷赐袭衣、犀带。蜀平,授玉津县令。开宝中,阎丕、王洞交荐其才,宜预朝列。白以亲老祈外任,连知蒲城、卫南二县。
太宗潜藩时,白尝贽文,有袭衣之赐。及即位,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岁余召还。泰山有唐玄宗刻铭,白摹本以献,且述承平东人望幸之意。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判吏部南曹。从征太原,判行在御史台。刘继元降,翌日,奏《平晋颂》,太宗夜召至行宫褒慰,且曰:“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白谢于幄中。寻拜中书舍人,赐金紫。
太平兴国五年,与程羽同知贡举,俄充史馆修撰、判馆事。八年,复典贡部,改集贤殿直学士、判院事。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雍熙中,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端拱初,加礼部侍郎,又知贡举。白凡三掌贡士,颇致讥议,然所得士如苏易简、王禹偁、胡宿、李宗谔辈,皆其人也。是时,命复旧制,专委有司,白所取二十八人,罢退既众,群议嚣然。太宗遽召已黜者临轩覆试,连放马国祥、叶齐等八百余人焉。
白尝过何承矩家,方陈倡优饮宴。有进士赵庆者,素无行检,游承矩之门,因潜出拜白,求为荐名。及掌贡部,庆遂获荐,人多指以为辞。又女弟适王沔,淳化二年,沔罢参知政事。时寇准方诋讦求进,故沔被出,复言白家用黄金器盖举人所赂,其实白尝奉诏撰钱惟濬碑,得涂金器尔。
白学问宏博,属文敏赡,然辞意放荡,少法度。
大中祥符三年,丁内艰。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九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善文属:写作 B.拜中书舍人 寻:不久
C.白尝何承矩家过:经过 D.无行检素:平时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宋白“学问宏博”的一组是
①试拔萃高等②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
③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④与程羽同知贡举
⑤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⑥辞意放荡,少法度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丕、王洞推荐宋白入朝为官,但宋白因为父母年迈,请求继续在外任职。
B.宋白按太宗的要求摹刻了泰山唐玄宗的刻铭,献给太宗,并请求他亲自去山东。
C.宋白三次主持贡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也确实选拔了不少优秀的文人学士。
D.寇准攻击宋白的妹婿王沔,使王沔被罢官,接着又诬陷宋白收受举人的贿赂。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
(2)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1)两个选段都谈到了为政的哪一方面的问题?
(2)两个选段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出所学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震以文学受知”的一组是
①总裁荐震充纂修②晨夕披检,无间寒暑③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④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⑤出入著作之庭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2)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把下列出自课本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⑵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⑶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复斋传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质)。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清•刘大櫆《张复斋传》)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求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之邪恤:怜悯
C.民赋,久不能输逋:怠慢
D.华容人其利至今蒙:受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先生以母老乞终养举世混浊我独清
B.侍养既二十年,起为江西之金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厚贽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D.金溪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