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无无文言文,完成6—10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取材于《宋史》,有删改)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寓意倜傥 倜傥:不同寻常
B.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狱:案件
C.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会:会合
D.若非上天垂佑 垂佑:保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以材干闻于朝 上忧之,居正驰传招集
A. 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宜共思济物 以副上意焉
C. D.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理解: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
B.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理解: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
C.车驾将亲征太原,太发民馈运
理解: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的发给民众缺少的物资
D.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理解: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薛居正勤政为民的一组是 ( )
①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②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③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④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⑤居正弛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⑥或有阙政,当与振举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薛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文章来自我解嘲。
B.乾祐初年,史弘肇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人敢忤逆他的命令,居正法办他了的属下,他也没有办法。
C.监军使怀疑一千多僧侣是贼寇的同伙,居正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擒贼主帅,从贼人手中救下全部僧侣。
D.居正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他出任宰相时处事宽厚,士大夫对此很是称赞。
11.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发用斜线(/)断句。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
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取材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翻译题(每小题3分,共4小题,共12分)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8、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张差梃击事,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时方授检讨,文炳再疏显攻,昌期即称疾去。天启元年还朝,一燝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向高默然。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燝乃得善去。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昌期愕然曰:“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向高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怒不可解。及向高去,韩爌秉政,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涟、光斗,爌皆具揭恳留。忠贤及其党谓昌期实左右之。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忠贤恨不置。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逾月,复入之李实疏中,下诏狱。四月晦,毙于狱。
(节选自《明史·缪昌期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讦:攻击。 |
B.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元:原来。 |
C.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疾:痛恨。 |
D.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沮:阻止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B.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C.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D.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昌期正直敢言,挺身揭露丑恶。张差梃击事,刘廷元等欲以“疯癫”掩盖真相,缪昌期对朝士直言揭露,受到刘廷元之流的打击报复,称病去官。 |
B.缪昌期赤胆忠诚,诚心挽留贤良。魏忠贤指使人弹劾刘一燝和周嘉谟并准许上报,缪昌期急劝叶向高以自身去就力争阻止,后来使刘一燝免遭流放。 |
C.缪昌期嫉恶如仇,尽力去除奸佞。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叶向高认为魏是难得的能扶正皇帝的人,缪昌期力言反驳,致使叶密请皇帝准许魏忠贤辞职。 |
D.缪昌期刚正不阿,不惜身死冤狱。他因不肯与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同情、保护贤良大臣,遭到魏忠贤等人的忌恨,被罗织罪名下诏狱,最终死在狱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2)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质:做人质 |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造:到……去 |
C.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却:表转折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探访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
B.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②因遂自刎而死 |
C.①其少时与丹欢②失其所与,不知 |
D.①跪而蔽席②田光俯而笑曰:“诺。”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
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
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
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
翻译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
(4)又前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吗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
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到、往 |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
文中划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②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