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学文化的力量    尹明华
①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加以欣赏的。共处于一种比较的环境,不同文化相互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因此,无论是未名湖畔的思想,还是水木清华的理想,或是旦复旦兮的梦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文化的魅力!
②大学精神究竟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力量?
③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让人景仰的思想的丰碑。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的人生过程。但是,勤奋的背诵、惊人的记忆和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并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对,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选换乘。这种把握思考的能力,是我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获得成功的利器。为此,今天我们感谢大学,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的记忆中关于思想容量的规模性存储,而且是一种始终拥有的自我判断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书本的海洋。大学不仅培育了我们求知的兴趣,还催生了我们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们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会被淘汰,而我们对书籍的兴趣绝不能丢失。如果有人认为在大学里接受的知识已经可以受用终生了,而不必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保持求知的状态,那么几乎可以断言,这将会遭遇平庸苍白而难有事业建树、甚至几近失败的人生。二百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没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在许多时候有许多人花费许多精力读许多书,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极为珍贵的兴旺向上的文化形态。为此,今天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为许多受教育者提供了想象的灵感,知识在这里被赋予想象力的传授。为此,大学既不缺乏相同的观点去抚慰疲惫的心灵,又时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去刺激缺乏活力的思维。从文化的立场看,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才不会是纯粹的知识。知识作为个人技能,才能激发创新诉求;作为社会建构,才能引发创新冲动;作为话语叙事,才能充盈创新特质。运用想象力去辨察事物,事物将不再是纯粹的事物,它被赋予产生丰富思考和进行改造的全部可能。为此,今天我们感念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获得的职业化知识教育,让我们知道许多“是什么?”,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内心深处从此被唤醒的、并且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的激情。
⑥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生理想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理想的正确,而是理想者使用手段的正确。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早就说过,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因为比起其他社会机构,大学是传授人才必需的技术手段的专业领地。然而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个人成就获得社会本质认可并能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为此今天,我们感怀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且是那每一次让我们有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捷径的重大发现。
⑦大学,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光环;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在她时时被我们触摸的深层温度的表层,还可以有以下通俗浅显的表达:
⑧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向每个人传递了文化力量。
B.不同文化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不同优势。
C.只是学会勤奋的背诵,拥有惊人的记忆和能够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是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D.根据赫胥黎的预言,在当代,文化还没有消亡是因为娱乐化时代还没到来。
E.从文化的立场看,如果不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只是纯粹的知识。
F.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是训练人拥有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大学教会我们的是
A.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B.阅读鉴赏的能力
C.职业化知识
D.人生理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引用赫胥黎预言的作用是什么?
                                                                              
                                                                              15.根据文章的③-⑥段,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物
王宝国
乔处长七十七岁的老母亲从乡下来了。由于工作原因,乔处长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一天下来,难得有与母亲说话的机会。这天晚上,乔处长很晚才回来,一推门发现母亲一个人坐在客厅里。
妈,您还没睡呢。乔处长一脸惊讶。
母亲说:天这么晚了,我放心不下呀。
齐处长一听笑了:妈,我自己都习惯了。再说晚一点也没有关系,有车送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叫着齐处长的乳名说,大水,能不能求你个事。
妈,您看您,有啥事尽管说。
“就是,能不能给我捎几条餐巾回来,我看那些餐巾挺好看的。”
“这好办,”齐处长说:“您要是喜欢,每次吃饭我都捎一条回来。
果真,不管在外应酬到多晚,齐处长都不忘给母亲捎一条餐巾回来。看到餐巾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母亲都会喜滋滋地抚摸一阵子,可看完了又忍不住轻轻叹一口气。
母亲本来是住一段时间就要走的,后来又改了主意说不走了,等过了年再走。
过了年很快到了母亲的生日,齐处长决定好好庆祝一下。母亲提议把小水和三水也一起叫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为了给母亲过个热闹的生日,齐处长早就订好了酒店。母亲说,难得凑得这么齐,还是在家吃才有团圆的味道。于是就又退掉了。
生日这天,小水和三水开着车早早来了。母亲也早早去了厨房忙活。大水媳妇不让,母亲非要亲自下厨。到了午饭时候,三个儿子纷纷拿出给母亲买的礼物。齐处长准备的是一对玉镯子,说夏天戴着清心静气,最适合养生。小水给母亲的礼物是一套唐装。不过,不是国内买的,而是去印尼考察时从雅加达捎回来的。三水干脆给母亲准备了一个万元现金的大红包,说喜欢啥就买点啥。
母亲说,你们有这份孝心就行。说完,母亲就走进厨房,端出三碗鸡蛋打卤面。三兄弟见了面面相觑。母亲说,我记得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打卤面了,可那时家里穷,哪有肉呢,只能放一点青菜。今天可是真正的打卤面,放了油菜、牛肉末,荷包蛋,还淋了香油。尝尝,是不是跟原来一个味?
三兄弟看着母亲笑吟吟的脸,就端起碗吃了起来,果真十分筋道。
是不是吃饱了?母亲问。
“饱了,”二水说:“只是,这生日宴也太寒酸了。”三水接过话说,“就是,现在又不是没有条件。”
母亲没有搭腔,而是拿过从乡下带来的那只蓝底黄花的旧包袱说,我还给你们哥仨准备了礼物呢。
三兄弟一听笑了,都觉得母亲挺新鲜,这又不是他们过生日。
母亲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个红布包裹,打开包裹,三个人一下子愣住了。母亲给他们的礼物竟然是三沓鞋垫。齐处长见了差点叫出声:那些鞋垫都是用他带回的餐巾缝制的。
母亲把鞋垫送到三个儿子手里说,你们兄弟都很争气,大水是处长,小水是局长,三水是公司老总。乡亲们都说是我教育得好。可是,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么多当了官的不好好走路跌了跟头,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母亲好像终于了却了一桩大事,第二天就执意坐长途车回了乡下的老家。
以后,应酬的饭桌上少了齐处长的影子,连配给他的小车也不坐了。齐处长因此成了同事眼中的另类,都说他这么做不近人情。作为最年轻的中层,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前途是摆在那里的。再说,那些饭局又不花自己一分钱,既干了工作,又拓展了人脉,何乐而不为呢。
两年后,局长因财务问题被双规。就在人们纷纷猜测新局长人选时,齐处长被组织上破格提拔为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局里那些人对此一头雾水,都说他这是憨人有憨福。
齐局长听后淡淡一笑。他下意识里踩了踩脚下,母亲纳得鞋底温厚绵软,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写“母亲没睡”,说明母亲深知儿子在外腐败,为儿子担心,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同时引起下文。
B.小说讲究伏笔和照应,文中前面交代“要餐巾”这一情节是伏笔,后面有“纳鞋垫”这一情节是照应。
C.母亲过生日前要齐处长把兄弟叫来,一家团圆,说明母亲和儿子们交流很少,母亲孤独寂寞,隐含地批评子女对老人的疏忽。
D.三个儿子在母亲的生日时分别准备了不同的礼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贵重,插入这一情节的目的是让后面“母亲给儿子们鞋垫”这一情节的出现更加合理。

E.文章中后面交代齐处长不再应酬,不再作配给自己的轿车,最后得到破格的提升,这说明要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就必须不近人情、断绝人脉。
文章画线的句子中母亲又高兴又叹息,请简要分析原因。
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
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
孔学堂 郭齐勇
忠的本意是敬,即尽心。《礼记》载,孔子赞扬虞帝治天下,无私,不厚待其子,爱护老百姓如父母爱子一样,对民众有出自天性的爱心,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诲,使民众富庶而有礼。可见,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孔子讲“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他主张的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的双向要求,而不是“君为臣纲”的单向度要求。我们今天倡导的忠,不是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待人忠诚、忠贞不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党和国家、人民。
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它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最起码的孝是赡养父母长辈,但孝又不仅限于赡养,而是从内心尊敬父母长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离开了敬爱之心去赡养老人,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们要用至诚的心和切实的行动去感激父母,常回家看看,多做尽孝之事。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孝的三原则:大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不使父母的名誉受辱,最下等的是能赡养父母。如果做子女的违法犯罪、贪污腐败,就是大不孝!孝是最基本的爱心,儒家的仁爱不限于爱亲,而是以这种天伦之乐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即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去爱别人、爱陌生人?
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如节操、品节等。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节这一品德与忠、义等品德有紧密联系。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今天我们讲节,应摒弃封建社会中所谓“三从四德”的“妇道”,而强调做人要有原则立场,不能因眼前的名利而牺牲大节,不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墙头草,尤其是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要洁身自好。
义的本意是宜,指适宜、恰当。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义行指合宜、得当的行为,包含有恪尽职守、发挥才能,对社会、家庭尽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等内容。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义是对是非善恶正确果断的裁决,既是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判断。义行则是人们责任感、义务感的外化过程。行义即自觉自愿地按义这种道德原则行动,是高尚的道德行为。简略地说,义是应当,即无条件地做应当做的事。
(摘自2015年4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对“忠”“孝”“节”“义”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本意是敬,即尽心,在《礼记》中被虞帝解释为治天下,无私,对民众有出自天性的爱心,居职任事者要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B.“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而尊重父母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C.“节”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
D.“义”既是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判断,对是非善恶正确果断的裁决,义行是人们责任感、义务感的外化过程。

下列各项中和作者要求的从“忠孝节义”中汲取的正能量的论述不符的一项是()

A.居职任事者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倡导待人忠诚、忠贞不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党和国家、人民。
B.守住“孝”最起码的底线,赡养好父母长辈;做子女的不做违法犯罪、贪污腐败等大不孝的事情。
C.做人要有原则立场,不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墙头草,尤其是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要洁身自好。
D.行动合宜、得当、符合准则,恪尽职守、发挥才能,承担对社会、家庭尽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讲“君仁臣忠”“君惠臣忠”,是和“君为臣纲”有区别,因为他主张的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
B.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仁爱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天下人。
C.节这一品德与忠、义等品德有紧密联系,今天我们讲节,应摒弃封建社会中所谓“三从四德”的“妇道”。
D.义是应当,即无条件地做应当做的事,行义即自觉自愿地按义这种道德原则行动,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汪猷聪颖好学,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喜爱自然科学。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之一),就读于应用化学系,从此汪猷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4年他偶然获悉国外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里培养出来的抗生素,激起了他对新学科的研究渴望。汪猷对霉烂的桔子表面的烂毛发生了兴趣。经过几年研究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分离得到了一种抗菌物质桔霉素。
60年代开始,汪猷先后开展了生命基础物质——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研究。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王应睐、汪猷、邢其毅等负责领导组织这项研究工作,汪猷还直接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和C14标记的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等研究项目。对合成方案、产物的鉴定分析标准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胰岛素合成成功,推动了我国多肽激素医药工业的建立和生化试剂工业的发展。自1968年开始至1981年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是继胰岛素全合成以后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又一成就,是我国生物化学及有机化学研究史上又一项崭新的科研成果,也是汪猷科研生涯中耀眼的篇章。
在进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研究的同时,汪猷还承担了另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天花粉蛋白的化学研究。1972年汪猷在国家科委的一次科研规划会议上,建议将天花粉的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他认为这项基础理论研究,既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又有明确的应用前景。自1978年开始,汪猷参加和直接指导了对天花粉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的一级结构的测定,并与协作单位共同完成了二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初步测定。这是完全由我国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完成分离、提纯并测定一级及空间结构的第一个蛋白质。汪猷在多糖化学研究方面也有建树,最突出的成就是与屠传忠等共同研制成功高效、安全的新型代血浆(即血管扩张剂)——羧甲基糖淀粉。这是我国独创的代血浆,和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代血浆——右旋糖苷比较效果相同,但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便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汪猷始终站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在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以及其他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就,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汪猷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主管业务的所长,他深知建设一支具有真才实学、勇于探索的精兵强将对于科学事业的重要性,50年代开始,汪猷亲自主持制订全所科研人员的业务学习计划,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了最新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分离技术、立体化学、谱学等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汪猷积极为研究所的业务骨干的出国进修、留学创造条件。他根据研究所的专业设置方向、学科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科研人员,让他们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报效祖国。
汪猷有着为祖国科学事业彻底献身的精神,多少年来,他总是早起晚睡,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科学研究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他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奖成果近10项。
汪猷对研究工作刻意求新、求精的精神是他治学态度的又一特点。他大胆、积极地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在他主管有机化学研究所期间,非常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我国第一台用于有机化学研究的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都率先建立于该所。
汪猷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绝不谋一己私利。“文化大革命”中汪猷被诬陷,身处逆境,仍坚持原则,拒不承认强加于他的罪名,也丝毫不说假话。
汪猷克己奉公、公私分明。他每年的外事活动、学术交流、外出开会频繁。凡是私人用车、复印资料坚持自己付款,外事活动中凡以个人名义请客送礼或邮寄年历等费用,从不向公家报销。相反,出国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他尽可能地节约伙食、交通费用,把省下来的钱包括在国外作学术讲演所得酬金为研究所添置打字机、幻灯机,购买急需的试剂等等。实行奖金制度以来,无论是论文稿费、研究成果的奖金、月度奖、年终奖等等,他都分文不受。甚至连《化学学报》的主编费、审稿费也统统交给编辑部。
材料连接:
①汪猷出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当选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②汪猷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建树颇丰,他在甾体化学、抗生素化学、糖类、多肽、蛋白质、核酸化学和生物催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抗生素研究和生产的奠基人之一,是“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个协作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之一,长期领导组织了天花粉蛋白结构的研究。
(选自《光明网》)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汪猷聪颖好学,从小喜爱自然科学。1921年考入原浙江大学,就读于应用化学系,从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B.汪猷领导组织并还直接参加了我国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工作,胰岛素合成成功,推动了我国多肽激素医药工业的建立和生化试剂工业的发展。
C.自1968年开始至1981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是汪猷科研生涯中又一重大贡献。
D.汪猷与屠传忠等共同研制的新型代血浆是我国独创的代血浆,和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代血浆效果相同,但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便等优点。

E.汪猷在主管有机化学研究所期间,非常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我国第一台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都率先建立于该所。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汪猷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具体事例。
汪猷取得卓越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背后是有一些独特的治学精神在作支撑,请简要概括。
汪猷的人格魅力是他受到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龚宝珠
金秋水暖,正是垂钓的好季节。
青苇丛生的的湖边,父子俩坐在小凳上,戴着遮阳帽,手持钓竿,静静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标。
半个时辰过去了,水面上的浮标纹丝不动。儿子耐不住性子,看了看父亲。父亲还是静静地盯着浮标,一动不动。虽然没钓到鱼,父亲却很平静。
一个小时过去了,浮标像钉子一样钉在水面上。儿子有点沉不住气,轻轻地唤了声爸。父亲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儿子别出声。
儿子赌气地扭过头,不说话了。回家好几天了,儿子本想找机会和父亲谈谈,可父亲却执意拉着他来湖边钓鱼。父亲已有多年不钓鱼了。
过了一会,可能是父亲打的“窝子”起了作用,儿子这边的水面有了动静。浮标先是轻轻地点了几下,接着又加重了许多,突然一沉向水里扎去。
儿子猛地扯动钓杆,呵!一条斤把重的草鱼上岸了。
今晚有鱼吃了。儿子很兴奋。
父亲笑了笑说,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
不到半个时辰,儿子又钓了一条草鱼,两条大鲫鱼。父亲还没开张。父亲并不着急,悠闲地看着青山绿水。
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沉寂。父亲看了看号码,冲儿子摆摆手说,钓鱼的伙伴来了。儿子放下钓竿,疑惑地看着父亲。
郑总你好,我是劳资处的老齐,听说大侄毕业在家,我想把他安排在劳资处工作……大侄学的是农业也不要紧嘛,你放心!一定能安排好……
齐处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响了。父亲打开一看:新山矿的王矿长,老同学。
老哥,你好啊,大侄毕业回来了,怎么也不打电话,是不是嫌新山矿没用武之地啊……你可得给我这个薄面啊,让大侄来矿上挂职锻炼吧,有我在,你还顾虑啥……
王矿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闹腾开了。
父亲刚摁下接听键,那边传来了甜甜的女中音:郑总,你的电话真难打哟……嗯——晓峰工作的事,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明天就来我这上班……我的好领导哟,连我的声音也没听出来呀,我是刚调任董事长助理的艳玲呀……就这样定哟——嗯……
不等父亲有所表示,对方挂了电话。
这几天的电话一直很频繁。父亲叹了口气,索性关了手机。
父亲从小包里取出拌酒的小米,抓了一把酒米向湖面撒去。父亲说,去吧,爸一个人呆一会。
儿子咬着嘴唇,默默地走开了。
时近中午,湖面没有一丝风,静。儿子又钓上几条鲫鱼,父亲还是没开张。
儿子从包里取出糕点、饮料,轻轻地唤了声爸。
父亲说,你坐下,咱爷俩谈谈。
其实爸说过很多次了,可爸还想说。父亲点燃一根香烟,目光暖暖的。孩子,还记得那年的淹井事故吗?
记得。你都说十几遍了。
那年我上初中,爸带领技术人员在井下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涌水越来越大,工友全身都湿透了,你果断地要求大家撤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部分矿用物资无法抢运出井,工友们都哭了,你也哭了,爸!
是啊!复产后,由于工作面的水还没抽净,顶棚低,工友们都是佝偻着腰,踩着腿肚深的水拼命撅煤。他们的心里急啊!父亲的眼睛湿润了。爸只是普通矿工的一员,你能理解吗?孩子。
儿子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孩子,明白他们电话里的意思吗?
明白,他们早就安排好了,可我……儿子看着父亲鬓前的银丝,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不,你不明白的。爸现在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煤城的掌门人。在他们眼里,爸就是一条大鱼啊!鱼一旦咬钩,早晚就是自取灭亡!
爸,你的意思是……
是的,他们把你当成最好的鱼饵。孩子,爸不能留你在身边啊!
爸……
孩子,当初爸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固执地让你选择报考非矿业类大学,如今你能理解吗?
嗯,我早该想到的,爸。其实我一直没敢告诉你,怕你和妈伤心。
儿子挺直了身子。爸,我和几个同学已经报名参加市里组织的村官竞选,我想我更适合在农村发展。
父亲绽开了笑容,狠劲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
傍晚,夕阳的余辉暖暖地映着儿子的脸庞。一阵微风拂过,湖面上漾起一片涟漪。
儿子准备收拾鱼具,扯起父亲的鱼竿——长长的鱼线缓缓地滑出了水面:鱼线上挂的竟是一个空钩。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描绘湖畔父子钓鱼的情景,点明事件、地点,暗示父子关系和睦,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结构严谨,讲究伏笔和照应,前面父亲鱼竿上的浮标纹丝不动是伏笔,结尾父亲的鱼竿上没有鱼钩是照应。
C.文中“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一语双关,既说鱼儿上钩的眼前情景,又在告诫儿子要经得住诱惑的考验。
D.文章运用双线结构展开,明线是父子钓鱼,暗线是对父亲艰苦创业、不图私利的一生的回顾,两者交错进行,错落有致。

E.文章中间插入若干人打来电话说给“儿子”安排工作这一情节,是交代社会背景,让父亲告诫“儿子”这一主要事件显得重要,使主题鲜明。
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钓”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对“中庸”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执中”的例子,因此可以把《尚书》中强调的这种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中庸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C.“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朱熹和郑玄的解释虽然有一点分歧,但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D.“中庸”后来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折中主义,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中庸的“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最为恰当的状态,“庸”是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B.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朱熹的解释“中庸就是一种常理”在“中”字上没有什么差别,在“庸”字上稍微有一点分歧。
C.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许慎认为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中庸”作的解释是“中道的运用”。
D.由孔子类似“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要求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
B.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后来转换成为一种方法论了。就是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
C.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D.孔子曾对“中庸”的内涵做过阐释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曾经对如何做到“中庸”做过阐释即“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