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习题检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潜有兴复之志潜:暗地里
B. 帝亦雅相器重雅:很
C. 宜有以匡济者匡:辅助
D. 皆江南之望望:声望
2.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 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 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 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 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 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 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堂。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王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圣历中,授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数千临高望之,见贼旗铠鲜明,谓麾下曰:"吐蕃自钦陵死,赞婆降,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贵臣酋豪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战皆克,斩二将,获首二千五百,筑京观而还。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后嗟异,擢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相攻,安西道闭。武后诏休璟与宰相计议,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后曰:"恨用卿晚。"进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累迁检校吏部尚书。景龙二年致仕。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
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其间绵地几万里,山川夷岨,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师料敌未尝败。初得封,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茔墓,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选自《新唐书唐休璟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璟收其溃亡溃亡:溃散逃跑的士兵。 |
B.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少选:一会儿。 |
C.景龙二年致仕致仕:到任做官。 |
D.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当时:当时的人们。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B.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C.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D.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休璟富有军事才干。他对西北一带的地形地势了然于心,为边防出谋划策非常得当,无论是用兵还是料敌未曾失败过。 |
B.唐休璟作战知己知彼。他对进犯凉州的吐蕃军队的用兵意图和实力判断准确,并且果断大胆地直接进攻,结果取得了大胜利。 |
C.唐休璟颇受信任和重用。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时,都督周道务将军队委托给休璟;武后多次采纳休璟的意见和谋略。 |
D.唐休璟爱护族亲。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对族人感情很深,拿得到的封赏周济族人,还出钱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已死的亲属全部改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2)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U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乙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史记 刺客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
B.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 |
D.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久之,作苦 |
B.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失其所与 |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
D.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对以上文字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荆轲私见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终使樊於期拔剑自刎,为自己成功刺杀秦王做好了物质准备。 |
B.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
C.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
D.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
翻译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使 击 筑 未 尝 不 称 善 稍 益 近 之 高 渐 离 乃 以 铅 置 筑 中 复 进 得 近 举 筑 扑 秦 皇 帝 不 中 于 是 遂 诛 高 渐 离 终 身 不 复 近 诸 侯 之 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不目眩良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馈赠。 |
B.恐惧不敢自陈陈:述说,陈述。 |
C.荆轲顾笑武阳顾:照顾,关怀。 |
D.使毕使于前毕:完、完结,结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相同的一组是
A.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 |
B.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以次进 |
C.群臣怪之 乃欲以生劫之 |
D.而乃以手共搏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下列对选文内容所作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荆轲除了靠他带来了信物外,还要靠收买秦王身边的人替他说好话帮忙才有机会上秦殿去接近秦王。 |
B.因为荆轲武艺高强,所以当他手拿匕首要刺杀秦王时,秦王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只能在大殿上绕着柱子跑来躲避荆轲的刺杀。 |
C.荆轲追逐秦王时,有拿武器的侍卫们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秦王的命令是不能上殿的,所以仓促之间没有侍卫上殿阻击荆轲。 |
D.荆轲被砍伤倒地后,还很轻慢地坐在地上说因为自己想活捉秦王逼他立契约所以才没有成功。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用“/”给下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③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觑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若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选自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有删节)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会城:南昌。③藏钩拇阵:猜拳游戏。④跋:通“茇”,蜡烛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招请。 |
B.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决:折断。 |
C.翛然无画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规矩。 |
D.澹公持寸札曰札:短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疾良已之二虫又何知 |
B.其侄某识之其皆出于此乎 |
C.然善笑,而喜饮益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老形象。 |
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
C.本文写八大山人清晨冒雨来与作者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
D.末段模仿太史公的笔法,表达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对他不被世人所了解的慨叹。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2)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