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遏绝章表绝:截留。
  B.笃因缘送俭出塞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并辟:同时征召。
  D.而俭资计差温差:稍微。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为不轨②为俭所弃
  ③明廷今日载其半矣④莫不重其名行
  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
  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
  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
  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
  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讲述了一个无名指不能伸直的人不远万里,到秦、楚求医的故事,批评他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B.这人之所以愿远赴秦、楚就医,是因为他觉得患疾的无名指异常疼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C.指不若人,四处求医;心不若人,却不知厌恶。孟子借助这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生要懂得有所舍弃。
D.这人觉得弯而不直的无名指显露于外,无法藏匿,明显地表露出自己的缺点,故而觉得羞耻。


试分析文中所述之人舍本逐末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
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